摘要:孟臣罐、若琛杯,把盏握壶,轻啜细酌茶风日盛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品茶论道。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茶庄、茶楼。人们所饮的茶叶越来越高档,茶具越来越精美,品茶形式越来越讲究,似乎非如此不足以体现茶道二字。可是古代理想的茶道又是怎样的?七百年前平湖
孟臣罐、若琛杯,把盏握壶,轻啜细酌——茶风日盛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品茶论道。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茶庄、茶楼。人们所饮的茶叶越来越高档,茶具越来越精美,品茶形式越来越讲究,似乎非如此不足以体现茶道二字。可是古代理想的茶道又是怎样的?七百年前平湖的一位高僧就有着自己的禅茶之道,这高僧就是石屋清珙——当湖福源禅寺的一位住持。 平湖福源禅寺,初建于唐朝长庆年间(821-824),位于东泖最北端之新埭玄珠圩,东有大塔漾,南有小河流。“福源禅寺”四字石刻法经由赵孟頫书写。元皇庆元年(1312),禅寺移建东泖之最南端当湖里,即县南一里处。移建时,寺院规模有很大扩展,增添了维摩丈室、维摩古塔、维摩大殿等一系列建筑设施,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维摩古佛道场。元统年间开山主持示寂,由诗僧清珙禅师在福源禅寺住持七载。元至正二十八年,亦即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福源禅寺遭兵毁。洪武二十五年(1392)重建,又于永乐年间扩建。嘉靖三十二年(1553),福源禅寺迁回玄珠圩(清避康熙帝讳,改圆珠圩),并建造了七级浮屠蕴真塔,将《妙法莲华经》的珍本和石刻以及明代徐文贞碑记等藏置塔内。 石屋清珙禅师(1272-1352),元代著名禅僧,临济宗第十九世禅师。他的“茶禅一味”思想标志着元代茶道思想发展的最高峰,也代表着中国茶道思想发展的最高成就。清珙二十岁落发,二十三岁受具足戒,曾被誉为“法海中透网金鳞”。元顺宗至正年间,诏赐金襕袈裟。清珙禅师本想隐居天湖,终其一生。当时,福源禅寺刚移建于当湖,缺少住持。大家于是前往天湖,恳请清珙禅师出山,他却坚卧不起。后来他的同参平山处林禅师责备他:“夫沙门者,当以弘法为重任,闲居独善何足言哉!”清珙禅师一听,幡然前往福源,盛开炉鞴,锻炼学人。 “地炉深夜火,茶熟透瓶香”,清珙禅师参禅悟道是通过茶道。他喜茶、种茶、饮茶,据说,他曾手栽十五株茶树,今韩国称之为“霞雾茶”,弥足珍贵。清珙的茶道中不仅有“吃茶”,还有“焙茶”“煮茶”“煎茶”“磨茶”等,无处不透露着茶机、禅机。“煮茶瓦灶烧黄叶,补衲岩台剪白云”“瓦灶通红茶已熟,纸窗生白月初来”“挑荠煮茶延野客,买盆移菊送邻僧”“客来未暇陪说话,拾枯先去烧茶炉”……拾枯叶、烧茶、端水的忙碌中,让人体味到的是清珙禅师“平常心是道”的自在。 要体验禅茶一味,自也不必一味拘泥于古法。在当代,归隐山林是奢想,为生计奔忙的我们有时或许连牛饮都顾不上,哪还有细细品茶的功夫呢?老子曾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中庸》也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而禅宗主张坐禅修行的方法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心里清静,没有烦恼,此心即佛,故悟道完全不必故意做作,在极为平常的生活中见道,开悟顿悟是高境界,而具备平常心是更高的境界。遇茶吃茶,遇饭吃饭,禅机不止在“茶”中,也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寻常生活中,将功名利禄看淡,将胜负成败看透,将毁誉得失看破,就可真正获得禅宗所说的“平常心”。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