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代昆山人顾瑛自制越笺刊印书籍行世,吴人造纸,不称吴笺而名越笺,且自号金粟道人,顿让我心生联想:顾瑛玉山佳处所产越笺和金粟纸有无联系?或有,或没有。然让我隐约感到必有某种关联牵系其中。元明易代之际昆山诗人顾瑛留名海盐,源于写南北湖的美妙诗
元代昆山人顾瑛自制越笺刊印书籍行世,吴人造纸,不称吴笺而名“越笺”,且自号“金粟道人”,顿让我心生联想:顾瑛玉山佳处所产越笺和金粟纸有无联系?或有,或没有。然让我隐约感到必有某种关联牵系其中。元明易代之际昆山诗人顾瑛留名海盐,源于写南北湖的美妙诗句,亦源于他与海盐的一些渊源。 金粟纸,产于浙江海盐金粟寺。藏经纸在唐朝就只有两种,一是金粟山藏经纸,二是苏州的转轮藏经纸。转轮藏金纸在五代以后已失传,后人说的“藏经纸”专指金粟山藏经纸。金粟纸是供奉用纸,古代主要用于供奉抄写的藏经,大约造于宋代治平年(公元1064—1067年)或更早,乃用桑皮、楮皮加工而成,专供寺院写经之用,后流传日广,亦用于绘画,或作家庭祭祀时供奉祖先名讳的用纸。纸上有朱色小印“金粟山藏经纸”,其内外涂以白蜡并砑光,又以防虫蛀药水濡染,使之发黄。纸厚重,纹理粗,精细莹滑,久存不朽,书写效果绝佳。 顾瑛传世手迹《口占二绝》介绍,至正中期,以自制越笺纸刊印的《草堂雅集》,家刻本《草堂雅集》每逢新版问世,就“洛阳纸贵”。《口占二绝》诗序云:“承书传雪坡参政为危右丞索《玉山雅集》并所需越笺,倦于作书,口占二绝以答来意云。”(“危右丞”系笔误,应为“危左丞”,危素,系元末明初历史学家、文学家,官至参知政事、翰林学士。《雅集》录有海盐天宁寺释楚石六首诗,楚石系明初德高望重的大和尚,圆寂后,胡滢撰并书《佛日普照慧辩师塔铭》,篆题者即危素。)这两首七言绝句作于至正二十五六年间。其时玉山草堂已毁于战火,顾瑛在邻郡嘉兴避难。 其一 玉山雅集老镂梓,纸价满城一日高。 六丁下取上天去,尚传诗句到东曹。 其二 三载移家在秀州,断无人以越笺投。 知君自有公输斧,手运能修五凤楼。 至正十九年、二十年之交,顾瑛应邀到杭州西湖观梅。第二年他写的《登虎丘有感》自注中署“三月廿六日,金粟道人顾阿瑛。”那次杭州之行,他是否乘便到过海盐?元明之际著名诗人杨维桢为顾瑛作《小桃源记》中云:“隐君顾仲瑛氏,其世家在谷水之上。”《大明一统志》载:“澉浦在海盐县南三十六里,《水经》云:谷水于县出为澉浦,以通巨海。”谷水在海盐县南境,由西而东,入海口为澉浦古镇。唐代诗人顾况为海盐谷水边横山人氏(今横山划入浙江海宁市),后一支迁海盐沈荡镇,以“泾通横山”,择地名“横泾里”。长老言,昔有石碑曰“横泾”,曾亲眼所见。 顾瑛与顾况是否宗脉一系?很有意思的话题。另一个注意点是:至正十六年后,经历玉山草堂为起事者占据、母亲死于避难地的劫难,顾瑛曾“祝发庐墓”,以“金粟道人”为别号。 江南最早三大寺,金陵保宁寺、海盐金粟寺、太平万寿寺。金粟古寺,赤乌年间为康居国僧人南渡弘法所建。南朝烟雨,此寺为最早;敦煌莫高窟233洞有壁画描述康僧会南渡弘法建寺事。他在建康(今南京)以法力征服孙权,创建江南第一大寺保宁寺后,继续南游,驻足海盐六里茶院弘法,建金粟寺。金粟寺所在金粟山,亦位于谷水之侧。顾瑛取号“金粟”,和金粟寺得无联系乎?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话题。 以上两个假设若成立,越笺或受金粟纸影响,自成一格,与《草堂雅集》联珠合璧,那么,顾瑛不仅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自己也因此文史留名。逾六七个世纪,真乃“死而不亡者寿也”。翻阅这套新版三册本《雅集》,我念着顾瑛的名字。 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家、海盐人张燕昌自号“金粟山人”,著有《金粟笺说》,亦为研究纸的专家。从宋代金粟纸到元代越笺,从海盐金粟寺到元顾瑛金粟道人,到研究金粟纸的专家金粟山人,联想到明万历年间“昆山腔”继承了居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首的“海盐腔”特色,形成委婉、细腻的“水磨腔”,一张纸,两个诗人,两个声腔,海盐与昆山渊源颇矣。 据传,明朝是用金粟纸绘画最多的年代,但金粟纸已断绝,文人们便揭下藏经背面裱装用的金粟纸和扉页金粟纸、已当作包装用过的金粟纸来满足自己的要求。民国时期,仍然有人不惜重金追求金粟山藏经纸,用于书画。2014年中国嘉德春拍上,宋代“金粟山藏经纸”以29.9万元成交惊艳全场,不知今人还有幸一睹玉山草堂越笺否?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