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豆腐水来做,阎王鬼来做。丈母娘等亲娘,炒菜等肉香,捞豆腐好比杀猪羊。这是海盐人祖辈传下来的顺口溜。豆腐!豆腐!这是走村串户的调豆腐的叫喊声。在计划经济时代,城镇居民要凭票购买豆制品,农民则用黄豆来调换。 黄豆,家乡人不叫毛豆,都称之为白豆,
“豆腐水来做,阎王鬼来做。”“丈母娘等亲娘,炒菜等肉香,捞豆腐好比杀猪羊。”这是海盐人祖辈传下来的顺口溜。“豆腐!豆腐!”这是走村串户的调豆腐的叫喊声。在计划经济时代,城镇居民要凭票购买豆制品,农民则用黄豆来调换。 黄豆,家乡人不叫毛豆,都称之为白豆,它是苗猪快长的最优营养品。一年中,农家除了过“七月半”、做忌日,平日里品尝豆腐的时候不多。让我难忘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集体生产劳动时,每年能遇到一两次“靠天公白吃豆腐”的事。这是因为秋季黄豆收获时,极少数的豆荚已经开裂,收获后的土地上多多少少散落着黄豆。如遇一夜大雨,这些黄豆被浸泡得胖胖的,成了“豆腐”。雨停后,每家各户几乎都不约而同地去拾胖黄豆,见了面就说“拾白豆,调豆腐吃”。 一年中,用黄豆换豆制品,最闹猛的要数过春节了。农民可以用黄豆去换皮子、豆腐干、油豆腐等豆制品,这是新年餐桌上的重要菜式。到了年夜脚边,家家户户都会拎着篮子去石泉集镇豆腐店排队调换。这也是豆腐店生意最好的一季,队伍排得老长老长,有踏断门槛之势。下午晚去的话,就很难保证当天能换上豆腐。有时还会遇到脱货,排了很长的队,等轮到时却无货可换。换豆制品不是件省时的事,不少农家的大人没工夫去排队,就唤小孩去。四面八方的孩子走到一起难免吵吵闹闹,调皮的孩子还会插队惹事,引起打架、骂人,甚至踢翻人家的黄豆篮子,也算热闹之极。 民俗,过大年、结婚、建房等喜事只能用豆腐干、皮子、油豆腐之类的豆制品,豆腐是绝对禁用的。豆腐是办丧事、做忌日、祭祖,必备的主菜,以前去吊丧,就叫“吃豆腐饭”。“人过三十半世多,再过三十换豆腐”,这也是农村人的顺口溜。人到了一定年纪,小辈就要为老人准备白豆和白布,随时做好换豆腐的准备。 改革开放后,农村里的豆腐作坊多了起来,挑着担子清晨沿村叫喊“豆腐!豆腐!”的日有所闻,这给农家换豆腐带来方便。当时每斤黄豆可调八块豆腐,加一角钱加工费。那时的标准是十二斤黄豆做四板豆腐,平均每板用黄豆三斤。每板豆腐用刀划成二十四块。但大多数作坊只用十一斤黄豆去做四板豆腐,这就是“豆腐水来做”的意思。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后,沿村串户调换豆腐的担子也渐渐消失了。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