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到农忙,我在放学时就会常到乡下去玩。那时候,乡下靠河边的地方,每隔三四里地有一个茅草棚我们惯称为水草棚。棚内一只老黄牛在拉水车,沿着一个固定的圆周不停来回转动,老黄牛通过转动圆轴,带动通向河水中的水梯板,将水抽到岸上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到农忙,我在放学时就会常到乡下去玩。那时候,乡下靠河边的地方,每隔三四里地有一个茅草棚——我们惯称为水草棚。棚内一只老黄牛在拉水车,沿着一个固定的圆周不停来回转动,老黄牛通过转动圆轴,带动通向河水中的水梯板,将水抽到岸上的水沟,再来灌溉农田。 老黄牛十分勤奋,双眼被人用一块木制的眼罩遮起来,双眼看不到周围的一切,就不受外界干扰,衷心为主人服务了。农户每隔一个时辰,也让老黄牛休息一下,喝点水。我去乡下,往往走累了就到茅草棚小憩,往地上一坐,看着老黄牛拉水车——这是当时农田灌溉的主要生产工具。 过了几年,农村的茅草棚里已经没有了老黄牛拉水车,而是换成两三个中青年男女在用双脚踩水车来灌溉农田。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时,人工踩水车景象也很少看到了。因为这种人畜抽水的办法毕竟费力,工效不高。所以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农村农田灌溉逐步采用马达抽水。改革开放以后,政府还新建许多农村机埠、水渠(灌溉用水渠,包括明渠、暗渠),比如一个大的村,机埠会达到一百多只。社会的发展,让人们终于告别了人畜抽水的年代。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