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农历六月六日,鉴湖女侠秋瑾英勇就义,血洒绍兴古轩亭口。五个月后,秋瑾的挚友徐自华为践两人先前所订立的埋骨西泠之约,渡钱塘江至绍兴,夜探文种山,寻觅秋瑾灵柩,并与秋瑾长兄秋誉章商定秘密运送灵柩至杭州的计划。 返杭途中,风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农历六月六日,鉴湖女侠秋瑾英勇就义,血洒绍兴古轩亭口。五个月后,秋瑾的挚友徐自华为践两人先前所订立的“埋骨西泠”之约,渡钱塘江至绍兴,夜探文种山,寻觅秋瑾灵柩,并与秋瑾长兄秋誉章商定秘密运送灵柩至杭州的计划。 返杭途中,风雪交加,徐自华赋诗《十一月二十七为璿卿葬事风雪渡江感而有作》四章记其事。秋瑾的弟弟秋宗章后来曾撰文回忆此事:女士忽于暮冬之月,风雨渡江,枉过寒舍,具言:“已约桐城吴芝瑛女士购地西泠桥畔,为营兆域,漆灯留待,抔土以封。庶几赵氏冬青,勿伤暴露。”先兄诺之……予时年才十二,忆女士来越,一主一婢,间关西渡,勾留三日,一舸赴杭。当时情景犹历历在目也。 那么,陪伴徐自华风雪渡江、绍兴之行的人是谁呢?记述此事的文章甚多,有的说是秋瑾的盟姊吴芝瑛,有的说是徐自华胞妹徐小淑,大多失实。其实,徐自华的随行之人名叫濮亚华。 说起这个濮亚华,知情者都为之唏嘘不已,她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磨难。 濮亚华,生于1891年,今崇福镇东郊御驾桥人。因家里贫穷,小小年纪,她就被送进县城徐府当了一名丫环。当时,徐府的四小姐徐自华已出嫁南浔梅家,丈夫刚病故,带着一个女儿,常年住在娘家,照顾体弱多病的父母。濮亚华容貌清秀,人亦聪慧,添香把镜,趋事殷勤。徐自华很喜欢这个小姑娘,就把她留在身边,以贴身侍候。 徐自华为葬秋瑾于杭州西湖,风雪渡江赴绍兴,濮亚华陪同前往。徐自华葬秋瑾后,经常住在杭州,与革命党人联系,濮亚华都陪在徐自华身边。濮亚华后来曾与她的外甥女闲谈中说过,徐自华叫她去送信,有时把信藏在她的发髻中,有时藏在衣襟里。 徐府的丫环长到十七八岁,就应该找婆家了。徐自华对濮亚华颇为青睐,将她认作义女,嫁与自己的族侄马长生为妻。 徐自华临终遗嘱中有一句话:“诗稿下边有《九成宫帖》一部,赠与马达生侄作纪念。”马长生就是马达生的亲哥哥,大名马义质,字长生,号文夫,当年的崇德人都叫他文夫少爷。马长生曾在崇德北门外创办芝村小学,以教书为业,也曾加入杭州西湖秋社,参加过秋社的一些活动。1927年,北伐军克复杭州,徐小淑出任国民党杭县县党部妇女部长,会同杭州市公安局接收杭州西湖被人霸占的秋祠(鉴湖女侠祠)。这次行动,马长生也参加了。徐小淑有一首题为《丁卯五月既望,偕蒋剑农、王超凡、孙雪庐、马文夫诸同人收回秋社,感而有作》的诗,说的就是这件事。1938年,马长生乘船去乡下,中途被人捉去,被杀死在永秀屈家浜,尸骨无寻。 马长生一死,马家乱了套。马长生娶有两房,长房濮亚华,二房魏秋娥,共生育十四个子女。当时,子女最大的28岁,最小的才3岁。濮亚华哭天哭地哭干了眼泪,养活这大大小小一家人的重担,还得由她扛起来。 濮亚华只得去找马氏族长求助。马氏家族的几位长辈一商量,答应把马家祠堂包括马氏公产200多亩土地交给濮亚华一家负责经营。濮亚华靠经营这些土地,才使一家人免受饥寒。尽管濮亚华有这些土地经营权,并没有土地所有权,新中国成立后,仍被扣上了大地主的帽子。 濮亚华的子女中,有的参军,有的入党,但濮亚华沾不了光。在那个年代,子女与地主身份的母亲,政治上划清界线,是必须的。1969年,戴了20年地主帽子的濮亚华离开人世。这20年是怎么过来的?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清楚。 濮亚华死后,她的子女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立即向街道革命委员会汇报,并请示如何收作(办理后事)。遵照“一切从简”的指示,第二天,濮亚华就被草草葬于桐乡二中后边的义冢墩。数年以后,墓地之处要建造崇福镇小,子女们茫然不知该将坟茔迁移何处,表示听凭政府处理。 濮亚华乡下的侄儿得知此事,也不与她的子女商量,擅自把濮亚华的尸骨挖出,运到留良,葬于濮亚华出生的地方。濮亚华的子女浑然不知此事,直到濮亚华的侄儿过世,侄儿的儿子才把濮亚华的墓葬之地讲了出来。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