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旧时的王店茶业

2016-01-18 08:24 作者:王月明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打从记事起,我常跟着母亲去茶店,虽不喝茶,但呆在母亲身边,听母亲和生意人谈生意。那时我爷爷去世后,王洪兴旧货店从进货到出货,都由我母亲一人打理。 母亲操着一口苏州话,听起来很柔糯,而洽谈生意的也大都是操着苏州口音的老板,也有嘉兴本地的客户。

  打从记事起,我常跟着母亲去茶店,虽不喝茶,但呆在母亲身边,听母亲和生意人谈生意。那时我爷爷去世后,“王洪兴旧货店”从进货到出货,都由我母亲一人打理。

  母亲操着一口苏州话,听起来很柔糯,而洽谈生意的也大都是操着苏州口音的“老板”,也有嘉兴本地的客户。当时,我母亲带生意人常去的茶楼就是现“梅溪桥”东边的“得意楼”茶馆,三楼三底,面积很大。店主姓顾,名宝顺,四十开外。等茶客一到,便开口问道:“是红?还是淡?”红即红茶,淡即绿茶,根据茶客需要泡制。茶壶是白底蓝花的,来两人即泡一壶,加两只茶盅;如来三四人,就泡两壶,四只茶盅。客人们边喝茶,边谈生意,直到谈妥生意方才离去。

  五十年代初期,王店镇上有大大小小的茶店五六十家,最出名的是镇西边庙桥头的“三雅楼”,也是王店镇上最上档次的茶楼:楼下是普通的茶室,楼上则设有唱评弹艺人说书来助茶客的雅兴。在楼上喝茶的基本上都是镇上有名望的“达官显贵”及社会上有地位的人。一般人则在楼下用茶。

  离我家两个门面靠河埠的,有一家两开间的“天源茶馆”,对面是一家豆腐店坊。“天源茶馆”的老板姓翁,解放前做过王店镇的警察巡长,我们都管他叫“翁巡长”。虽他在旧社会为吃饭而当过差,却没干过什么坏事,因此解放后人民政府也没找过他的“麻烦”。他人高大而瘦长,操着一口绍兴话,人挺和气,在他那个茶馆用茶的大都是进镇的农民及过路的客人。那时,他家的河埠头常常停着两三只农船,每只船上有七八人上岸。大人一上岸便往茶店里走,妇女、小孩则往街上跑,去选购他们所需的物品。当时我也经常往“天源茶馆”跑,去听那些从乡下来的大人们讲些“新闻”、“趣闻”。

  茶店业是兴市的一个缩影。茶店生意好,说明这个镇上的经济兴旺。在记忆中,儿时王店的茶店遍布东西南北,每隔几十米就有一家,进城的农民、经商的商人来茶店,歇脚喝茶,谈生意的谈生意,聊友情的聊友情。尤其是早起进城的农民中,拎着一只王店篮,往茶店门口的地上一放,拿出几只鸡蛋、几把鞭笋、一只土鸡,一边喝茶,一边做起小买卖。这样的场景在当时很普遍。

  当然也有做媒人的:靠着一张桌子,泡上两壶茶,三四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谈上小半天就促成了一桩姻缘。

  王店茶业基本上是以早茶为主,到下午就封炉子打烊。也有几家开夜茶店的,进来喝茶的都是些“白相人”,或者是捕鱼捉虾的渔民。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镇上大大小小的私家茶店都划并入合作商店,由政府下面的有关商业部门统一管理,统一定价,纳入了社会主义改造范围,镇上再也没有一家私人茶店了,但营业依然兴旺,只是规模不如以前;店家也大大减少,由原先的五六十家减少到十多家了。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