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新生,新生,还是新生

2016-02-04 09:14 作者:颜剑明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中国人多,人名的重名自然也多;中国地广,地名的重名现象自然也多。而且国人取名喜欢赶时髦,当有社会热点产生,人名、地名便围绕着热点的名词转,重名现象层出不穷,在工作与生活中难免会闹笑话。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男孩子的名字要数建强、建新、建中、建

  中国人多,人名的重名自然也多;中国地广,地名的重名现象自然也多。而且国人取名喜欢赶时髦,当有社会热点产生,人名、地名便围绕着热点的名词转,重名现象层出不穷,在工作与生活中难免会闹笑话。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男孩子的名字要数“建强”、“建新”、“建中”、“建国”、“建明”最多,意谓建设强大的新中国。我自己的名字起初也写作“建明”,上学后,老师发现班里有三个“建明”,其中一个竟然还是女的,有两个竟然是同名同姓。为了方便区分,他将我的名字改为“剑明”。女孩子的名字以“娟华”、“娟萍”最多,意思是建设中华、建设和平。这是因为“建”与“娟”、“平”与“萍”音近,女孩子喜欢美丽、文静,便改为“娟”、“萍”。据说这几个名字在全中国均有几十万人之众,几十万人组建一个国家也绰绰有余,可见重名现象非常严重。我老家邻近的一个村子里,有一户人家,有弟兄三人,真是“奇巧奇巧真奇巧,阿巧啦姆妈生阿巧”,娶来的老婆都叫“娟萍”,当时还未分家,三个娟萍成了一家人,进进出出一屋子,她们自己也觉得好笑。为方便区分,大家分别将三人叫大娟萍、中娟萍、小娟萍,这样才避免了“叫一声三人应”的局面。

  桐乡以前有一个镇叫新生镇,现在已并入濮院镇了。这名字一望即知是新中国以后才出现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新生镇还称新生公社,奇巧的是新生公社里有一个新生大队,新生大队里有一个新生小队,而更奇巧的是新生小队里还有一个叫朱新生的社员。一年夏天,早稻丰收了,朱新生与几名社员摇船去濮院镇投售爱国粮,稻谷一担担从船里挑上来,先要过磅称一下,再记录好。朱新生第一担挑上岸,过磅员(从前称司秤)问:

  “啥公社的?”

  “新生。”

  “啥大队的?”

  “新生。”

  “啥小队的?”

  “新生。”

  过磅员是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街上人一听,以为是朱新生在“弄依头颈”(捉弄人),开始上火,说道:“你对投售爱国粮有意见?老是新生新生的,你叫什么名字?”

  “新生!”朱新生还是这样回答。

  过磅员认定朱新生态度不老实,对投售爱国粮有意见,要去叫粮站负责人严肃处理。其他社员在旁,起初觉得好笑,后来感觉事情闹大了,纷纷站出来辩白:“朱新生说的句句是实话,我们确实是新生公社新生大队新生小队的,他的名字也确实叫朱新生。你们不信,可以去问新生公社党委书记周荣生,新生大队支部书记朱全宝,新生小队小队长陈楚宝。”

  经这么一说,过磅员才搔搔头皮,也笑起来:“这么巧啊!”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