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衣冠南渡,作为历史性事件,特指北方世家士族因躲避战乱而渡江徙居南方。衣冠,晋代上层士族衣冠衣着特别,峨冠博带,有别于普通百姓的蓬头短袄。唐刘知几《史通邑里》曰: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洛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东晋建武元年
衣冠南渡,作为历史性事件,特指北方世家士族因躲避战乱而渡江徙居南方。“衣冠”,晋代上层士族衣冠衣着特别,峨冠博带,有别于普通百姓的蓬头短袄。唐刘知几《史通•邑里》曰:“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洛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东晋建武元年(317),晋元帝带领中原士族和庶民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之后,因中原战乱、生灵涂炭而导致衣冠南渡的事件,有中唐“安史之乱”、唐末农民大起义,北宋末年则有靖康之难后东京开封十室九空,高宗赵构率中原士庶渡江建都临安(今杭州)。 由于宋代以前的南渡南迁在年代上更早、更遥远,加之唐末农民大起义使原有士族的谱牒散佚殆尽,所以后世所修谱牒,大多追奉建炎扈跸南渡精英为家族始祖。 建炎衣冠南渡,望族扎根嘉兴的事例很多,并在嘉兴城乡具有长期名望,影响久远。 濮院濮氏祖籍山东曲阜。建炎二年(1128),著作郎濮凤与弟濮凰扈驾南渡,初居广德,“后居语溪之梧桐乡,谓凤栖梧桐,事有适符,遂家于此”。濮凤为驸马都尉。濮凤六世孙濮斗南拥立宋理宗有功,擢吏部侍郎,赐第称“濮院”。 嘉兴项氏原籍洛阳。靖康之难项晋护驾南渡,后裔定居嘉兴。明初,项冠以商起家,富甲—方。明中叶,项忠任兵部尚书,项氏科甲联第,盛于明末,当时海内收藏家必推嘉禾项氏为第一。 嘉兴陶氏奉陶渊明为始祖。北宋时陶氏盛于汴梁,官居十六将仕。陶观为护跸十大姓之一,居嘉兴城北金桥,为嘉兴陶氏始祖,世代任武职。至第五世菊隐,袭将仕职。元兵南下,菊隐奉诏起兵勤王。宋亡后,“隐居于杭州洛山,公守家训,戒子孙无仕元”,后又隐居于王江泾雁湖。清末,嘉兴南门报忠坊陶模曾任光绪陕甘、两广总督。 嘉兴陈氏原籍颍川。先世随宋室南渡迁浙,初居平湖地域务航桥。弘治二年(1489),陈茂篁迁居嘉兴感化桥为嘉兴陈氏始祖。现代生物学家陈世骧为其族人。 宋乾道时由河南沈丘迁慈溪师桥。沈昌于元末避乱始徙居嘉兴竹林,称竹林沈氏,隐居不仕。后裔沈珉,曾捐资建造嘉兴秀城桥。 竹林庙高氏为宋烈武王高琼之后。靖康之难,高琼五世孙世英、世则、世定护驾南渡。高世则五世孙高文思避居徐州萧县。元末,萧县大乱,文思孙高德又居浙江。高德长子高逊志隐居竹林,为竹林高氏始祖。高逊志洪武初荐为鄮山书院山长,修《元史》。高氏为竹林高、赵、沈、胡四大家族之首。 新丰周氏系出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之后。顺治年间,周浚明徙居嘉兴永丰乡油车浜。清中期,周大同始居新丰镇。“南周北武(训)”中的周即指大同孙子周士涟,为嘉道年间地方著名教育家。 嘉兴褚氏唐以前居河南阳翟。宋以来入籍杭州。宋嘉定中,良乡公始迁秀州。三十八世祖褚学正、褚升山始居褚家埭,又五传而凤阳知县继泉公始居城东甪里街。国民党元老褚辅成,沈钧儒母亲、教育家褚惠子即其族人。 南宋高宗时,河南谭诠迁浙,督两浙盐运,宦居绍兴。传至谭定,因勾取军丁,于明代景泰年间避居嘉兴胥山乡,是为嘉兴谭氏。谭定孙谭本始迁郡城府前坊。自其第六世起分为二大支:可贤一支,盛于明末清初而后渐趋式微,此支谭氏的言、贞、吉三代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文章著述为海内重望”。八世谭昌言,及其子贞默、贞良,分别为明代万历与崇祯时进士。可教一支,晚清以商贸致富,属于儒商家族。现代著名学者谭其骧为此支族人。 嘉兴李氏源有二:一是原籍今河北水平,先世随宋室南渡入江浙,其中一派后隶籍嘉兴。明代李日华、李肇亨父子即其族人。二是先世本江阴人。明洪武初年,一派始迁居王店镇,为镇上大姓。有“大三李”、“小三李”之称。大三李指李绳远、李良年、李符,小三李指李富孙、李超孙、李遇孙,均为清代地方诗人。 秀水盛氏原籍广陵,盛度为宋枢密使,盛瑄护驾南渡。盛时仕元为提举使。长子盛轮居嘉兴之车浜。季子盛辕出赘秀水闻湖朱张氏,为盛氏迁禾始祖。盛万年,万历十一年进士(1583),玄孙盛枫,举人,辑《嘉禾征献录》四十六卷。嘉靖年间,盛氏车浜后裔盛雷迁居王店白云桥,为白云桥始祖。 秀水朱氏先世自下邳渡江居吴郡,其间有居吴江三佳村者。明景泰四年(1453)朱煜赘于秀水商陈里陈氏,遂为秀水人。万历年间状元、户部尚书朱国祚、清初翰林院检讨朱彝尊即其族人。 海宁皇岗贾氏世居河南洛阳,奉汉初太傅贾谊为始祖。靖康南渡,贾氏扈驾迁杭,家族中有为国子司业者因上书触怒权臣,并遭迫害,贾氏兄弟三人遂避居滨海皇岗里。至贾氏第五十一世号秀芝者,家贫力学,教化家乡,乡邦子弟从学者俱有造就。贾氏故交青田刘伯温称:“浙西文献之族,惟贾氏为望”。 皇岗赵氏为宋室后裔。“民国”《海宁州志稿•桥梁》载:“赵家桥,宋南渡后,赵氏宗室合族居于此,故名。”南迁魏王赵廷美、汉王赵元佐、商王赵元份、燕王赵德昭的后裔,聚居于赵家桥,并建造了“赵氏王城”。《海昌外志》载:“宋时盐官科第以赵氏为最盛,今赵家桥即其故居也。”赵氏子孙在此繁衍生息,勤读诗书,从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至嘉熙二年(1238年),中进士者14人。 海宁花山马氏先世居汴梁。靖康之难,时英、时中扈驾南渡,派衍南北。时英之后居龙游,时中四传为自东,因慕花山之秀而迁家于黄湾花山里,为海昌马氏一世祖。马氏煎盐、仕宦致富,富甲一方。自东曾孙马宣教在地方大兴文教,起造“看山楼”,聚书万卷。马宣教的曾孙辈中仲祯讳继周,官至杭州路海道万户。 洛塘周氏奉汉初名将绛侯周勃为始祖,周氏世居汝南,至第四十二世周司农护跸南渡,居临安,司农九传为仲潢,宋亡后遁跡洛塘里方全村。仲潢子周毅隐居乡里,耕读相伴,家道渐裕,明初朝廷诏举为贤良方正。第五十七世周宗彝,崇祯十二年(1639)举人,出于对地方治安的重视,也出于保护硖川的周氏大宗祠,主持了晚明硖石镇的关栅建设,共建有关栅十座。清兵南下,宗彝组织地方武装抗清。 盐官陈氏郡望颍川,高氏则为渤海郡望。高琼后裔护跸南渡迁浙。元末,高琼十六世孙高谅入赘盐官城东陈明谊家为婿,生子荣,遂承外家之姓为陈氏,而以父之高氏郡望为郡望,故称渤海陈氏。自明代中叶起,科甲始兴;有清一代,海宁陈氏为海内第一望族,有“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之誉。明代陈与郊、陈祖苞、陈之遴和清代陈诜、陈确、陈元龙、陈世倌等均为其族人。 盐官王氏原籍开封。靖康之难,王沆避兵祸至盐官。建炎四年,追封王沆之祖王禀为安化郡王,赐第盐官县治北,号安化坊,王沆为安化王氏南迁始祖。国学大师王国维即其族人。 硖石蒋氏系出汉代宜兴。靖康之难,蒋兴随宋高宗迁临安,官临安府儒学提举,遂家钱塘,后迁居海宁伊桥之蒋村。清康熙间,蒋云凤始迁硖石,从事典当业,家道大兴。云凤生四子,子孙繁衍,成为硖石第一大族。尤以其二子仁基一支人丁最为兴旺,晚清著名藏书家蒋光煦、蒋光焴,兵学泰斗蒋方震发即其族人。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