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江南老百姓在这天有吃撑腰糕的习俗。老辈传下来的说法,因此时进入春耕时期,农活增多,农人带些糕团到田横头的话,携带和就食都很方便,而且糕团还耐饥。吃饱后,干起活来自然腰板撑起,劲道十足。所以嘉兴人就把这些天吃的糕叫做撑腰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江南老百姓在这天有吃撑腰糕的习俗。老辈传下来的说法,因此时进入春耕时期,农活增多,农人带些糕团到田横头的话,携带和就食都很方便,而且糕团还耐饥。吃饱后,干起活来自然腰板撑起,劲道十足。所以嘉兴人就把这些天吃的糕叫做撑腰糕。不经意间,这早春吃糕的习惯也成为习俗而延续至今,成了江南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说起撑腰糕,勾起了我对嘉兴糕团店的回忆。米乃水乡居民的主食,百姓也都喜食米粉做的糕团。老早时候,分布在嘉兴大街小巷的糕团店还真不少。南门丝行街上,有一家糕团店,店主姓蔡,蔡家糕团就成了店名。这糕团店一楼一底,一开间门面。我有一位朋友,他的一位蔡姓女同学,就是蔡家糕团店的后代。糕团店在她祖父手里就有了,以后又由她父亲继承下来,经营的糕团品种不少。如松糕类有肉糕、猪油豆沙糕;熟粉类的有印糖糕、桂花糖糕;团子有咸甜两种,还有粢毛团子;另有应时的各种糕团,如撑腰糕、青团子、南瓜团子等。当年,蔡家还到城内的南大营空地开垦荒地,自种赤豆、黄豆等用来做糕团的豆沙馅料。蔡家糕团店制作的各类糕团用料地道、做法传统、品相好看,甜的细糯、香甜,咸的味道鲜美,所以在嘉兴南门一带是出了名的。 南门团子浜的团子也很有名。当年嘉兴民间有“北有大粽子(五芳斋粽子),南有大团子(团子浜团子)”的讲法,可见团子浜的团子当时的名气。团子浜位于今小曹王庙(现南湖大桥东堍)正前方,有前后浜之分。是否因所产团子出名而取的团子浜地名,至今考证无果。不过,团子浜里只有团子,却无团子店。这是因为当地住户做好团子后,就由村妇直接挑着担子去南门丝行街一带卖的缘故。团子浜团子只有甜的一种,但这团子比糕团店里卖的要大得多,故有“大团子”之称。这些团子在蒸熟后已趁热滚上一层炒香的黄豆粉。卖大团子的挑担,一头放着炉子,上面架一只平底煎盘;另一头是一只放团子的篓子。若顾客要吃热的,主人就会将本是圆圆的团子放在煎盘上用铲揿扁,就像一只麦芽塌饼,待两面烤热就可以吃了。这团子百热沸烫,又糯又软,入口喷香,让人难以忘怀。如今,即便是当年住在南门的居民也已淡忘了团子浜大团子了。 中山路拓宽前的大营桥堍,有一家一个门面的糕团店,没有店名。门面朝北,贴对少年路。店主人姓丁,夫妇俩经营着这家店。店主的母亲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也是制作各种糕团的能手。估计这家糕团店应该从店主父辈就已开始经营了。丁家糕团店经营的基本都是各类大众糕团,如松糕、糖糕、团子等。因为价廉物美,店家人缘又好,所以生意很好。我影响最深的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丁家糕团店里出售三分钱一块的山茹糕,因为不要粮票,深受欢迎。早上去三中上学,只要袋里有钱,我总会买上一块。 位于建国路大落北,两开间门面的“志来福”糕团店是嘉兴城里为数不多的有店号的糕团店。因地处市中心商业区,所以该店生意总是很好。早晨,总有许多顾客排队等候出笼的糕团。公私合营后,志来福糕团店并入嘉兴饮服公司,除了卖糕团,还增加了烧卖、“油墩”等品种。建国路拓宽后,这家店随之消失。不过,如今位于月河街区的古居斋糕团茶点店,近年来却经营得有声有色,几十个品种的糕团茶点,让顾客目不暇接。形态各异、酥润软糯的糕团茶点制作精细,吸引着众多的食客。 嘉兴曾有许多有口皆碑的糕团店,但在近百年的时间里,终究没有形成一家有规模、有品牌、有特色的糕团店。随着老城改造,许多老的糕团店还都退出了市场,这让老嘉兴人感到有点遗憾。反观周边苏州,观前街的百年老店黄天源糕团店不但名噪江浙沪,还蜚声海外,成了苏州的一张名片。同样,上海的乔家栅、王家沙两家糕团店也是享誉上海滩的“中华老字号”糕团店。湖州南浔有家叫做“野荸荠”的百年老店,所经营的猪油玫瑰定胜糕让其享誉江浙沪。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嘉兴新塍的糕团业渐渐为嘉兴糕团赢得了声誉。镇上众多糕团月饼店使新塍糕团成了一个产业,也成为新塍的一张名片。今天,许多嘉兴人外出做客,也会专门到新塍去买猪油糖糕等糕饼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