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新塍打更人

2016-08-01 09:15 作者:高云华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水荡小桥多,人家尽枕河,这是前人对江南水乡新塍风貌的描述。新塍历史悠久,从唐代建镇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虽然历经变迁和洗礼,但还能从斑驳和残缺的古老建筑群中看出古镇明清时期的繁荣昌盛。 最近走访老街时,听到几位老者谈起新塍的打更人,颇有

  “水荡小桥多,人家尽枕河”,这是前人对江南水乡新塍风貌的描述。新塍历史悠久,从唐代建镇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虽然历经变迁和洗礼,但还能从斑驳和残缺的古老建筑群中看出古镇明清时期的繁荣昌盛。

  最近走访老街时,听到几位老者谈起新塍的打更人,颇有意思。打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也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在当时,这大约可算是镇上最低下的职业之一。据老人说,他们小的时候还能听到打更人的叫喊声。也就是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古镇三里多的东北大街、西北大街,还保留着敲锣打更、查夜巡逻、防火防盗,保一方平安的“打更”传统。

  清末时期,新塍镇上一些大户人家有了洋货洋钟表,但绝大多数的人家仍只能凭打更来判断时间的早晚。镇上将打更这一习俗传承下来的人住在北栅,大家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当时的人都称他“叫哥哥”,小孩则叫他“叫哥哥爹爹”。老人说,他们小时候常听到古镇上“当、当、当”——“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洋火放高,不许娃们捞;洋火放矮,就要错拐”、“穷灶门,富水缸”……每天晚上,镇里的打更人肩挂一个灯笼,手中提着一面铜锣,从镇的东头走到西头,从镇的南岸西头敲到镇的东头,敲几下锣,吆喝几声。全镇每天巡逻一遍,风雨无阻,打更人一直要吆喝到转钟。

  “叫哥哥”十分辛苦,晚上不能睡觉,靠滴漏(古代有一种漏壶计时器,以细沙或水漏出的多少来计算时间)或燃香计时。“叫哥哥”以燃香记时,一支香为一更,以此掌握准确的时间。打更也有许多讲究,慢打、快打、连打,一下、二下、三下……绝不能打错,否则,听更的会搞不明白。到了五更之后,“叫哥哥”才睡觉。

  后来“叫哥哥”去世,打更的换了人,是一个叫“元宝”的老头子,住在陆家桥桥北一家商店楼上,用竹管和铜锣打更。元宝老头无儿无女,七十多岁了孤身一人,眼睛半瞎,孩子们都叫他“元宝伯”。他身材有点弓,听说是年轻时干重活弄坏了腰,所以成半弓状态。并没有谁特意去安排,他是自个儿敲起了锣,干起了查镇巡逻,积德做善事以求来生。元宝伯每天要走完全镇东西两头,可他视力差,走路慢,有时要吆喝到鸡子叫才回家。无论是夏季天热,还是冬季寒风呼啸,元宝伯总是手提马灯,穿行在老镇的每个角落。阵阵锣声,催熟了千家万户温馨的梦乡。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过便开始起床做家务,元宝伯也保留了这个传统,每天打更到五更。

  时过境迁,民国时期,镇上钟表逐渐普及,更夫这一行也就渐渐被淘汰。解放后便再也没有更夫了,而镇上最后的更夫元宝伯也没人知道去了哪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