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桐乡屠甸镇的东北入口处立有一块巨石,上面刻有石泾两字,原因是屠甸又称石人泾,简称石泾。那么,屠甸为什么又称石人泾呢?这要从一个民间传说说起。早前,屠甸镇上有一座古寺,建于后晋天福八年(943),最初叫报恩院,宋朝治平年间,改称寂照院,到
如今,桐乡屠甸镇的东北入口处立有一块巨石,上面刻有“石泾”两字,原因是屠甸又称石人泾,简称石泾。那么,屠甸为什么又称石人泾呢?这要从一个民间传说说起。早前,屠甸镇上有一座古寺,建于后晋天福八年(943),最初叫报恩院,宋朝治平年间,改称寂照院,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又改名为寂照教寺,但因为它建在屠甸镇上,远近老百姓都习惯叫它屠甸寺。 传说在南宋初年,屠甸寺曾毁于一场兵火,大殿被焚烧殆尽,仅存石基。后来,惠能和尚出任寺院住持,看到屠甸寺破败不堪,他立志重修。于是云游四方,到处化缘,勤修苦行了整整三年时间,但只募到一小笔钱,仅能雕两尊木佛,建造大雄宝殿则还远远不够。惠能和尚很机灵,他想别人建寺,都是先造大殿,后置佛像,我不妨颠倒一下,先置佛像,后造大殿。有了佛像,何愁没有香客?有了香客,何愁没有香钿?有了香钿,何愁造不出大殿?于是他去天目山深山之中,物色了两棵千年古樟,请人砍伐下来,又请工匠雕刻成佛像。两年后,佛像雕成,惠能和尚选了个黄道吉日,雇船启运回屠甸。不料船到武康,正遇到黄梅水发,木船触礁石而沉,惠能和尚赖佛祖保佑,幸而捡得性命,两尊大佛则顺流而下,惠能和尚尾随其后,在岸边远远跟着。说来奇怪,两尊大佛出了德清县,进了崇德县(今属桐乡市)界后,天气忽然转晴,艳阳高照,光芒万丈,大佛沿着羔羊港、龙王庙港(今长山河)缓缓淌来,真是佛祖有灵,当淌到屠甸寺前时,大佛在河中心打转,再也不向东去了。惠能和尚赶到,双手合掌,匍匐在地,连呼“佛祖有灵,佛祖有灵”,连忙请人将大佛迎上岸来,安置于大殿残基上。 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百姓得知这奇闻后,纷纷赶来屠甸寺,参拜这两尊附有灵性的大佛,而且愈传愈灵,愈传愈真,愈传愈奇。屠甸寺香火日渐旺盛,惠能和尚非常高兴。又过了三年,终于攒足资金,便大兴土木,重修大殿。此时,两尊大佛因为在露天日晒雨淋久了,油彩褪尽,成了灰白色,远远望去,很像两尊石佛。远地香客初来乍到,听说佛像附有灵性,是从水中淌来的,便误认为石佛浮来,于是以讹传讹。再后来,有人索性编造了一个石佛自东海倒浮来到屠甸寺的故事,使石佛更加赋予了灵性。那条载着石佛来到屠甸寺的河流呢,也被人叫作了石人泾,简称石泾。 关于这一传闻,光绪《桐乡县志》也有“相传寂照寺有二石佛,海中浮至,从此得名”的记载。当然,传说毕竟是传说,清末屠甸文人沈协曾在《石泾竹枝词》中说:“泾水清于长水清,小船一棹浪花轻。浮来石佛何人见,还是生成是凿成?”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