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解放初期,王店镇四喜街上有一家全镇有名的潘记卤肉店。店主姓潘,名福宝,五十开外,中等偏高的个儿,烧得一手好卤菜。春夏秋冬,四季各有拿手的特色菜,吸引着四面八方的食客。 春季以酱兔肉为主,兼卖走油肉。他店里的酱兔肉都是从乡下捕猎者手中购得的野
解放初期,王店镇四喜街上有一家全镇有名的“潘记卤肉店”。店主姓潘,名福宝,五十开外,中等偏高的个儿,烧得一手好卤菜。春夏秋冬,四季各有拿手的特色菜,吸引着四面八方的食客。 春季以酱兔肉为主,兼卖走油肉。他店里的酱兔肉都是从乡下捕猎者手中购得的野兔子。煮的时候,加入适量的八角、桂皮、红酱油、料酒、白糖,水没过兔肉,后加盖,用大火烧开。待兔肉发出阵阵香味时,老潘便用文火慢慢煮,让卤味逐渐渗入其中。等汤汁差不多了,便开始抽出柴火,慢慢地焖。一般焖上个把小时,兔肉便酥香可口了。食者见之,无不口舌生津,争相买矣!那时岁数虽小,但已懂事。听大人讲,老潘店里一天可卖出近十只兔子,生意可谓红火。 老潘的妻子是一位胖笃笃的矮个子女人,她只管卖与收钱。每次看她笑眯眯的脸,总觉得很和善。一次,我在她家店门前拾得一沓钱,就递给她。她一数,共六毛钱。她连称我老实,拾到钱不占有,真是个好娃娃!当然,最后这钱归她所有了。 到了夏季,老潘卤肉店当家菜是油氽爆鱼。这鱼都是渔民隔夜捉的活鱼,天一亮便往他家送,鱼都不大。潘家大妈一早便开始刮鱼鳞,开膛破肚挖鱼杂,然后用清水洗净、晾干,再用酱油渍上个把小时。在这当口,老潘便将这些晾干的小鱼往烧滚的油锅里倒,“吱啦啦”的一声声响,冒起一股股白烟。少许,老潘便用一把大漏勺将熟透的爆鱼从油锅中捞出。待小鱼全部爆完后,他在一只大铁锅中放上水、八角、桂皮、糖、料酒,用大火煮开,待汤水差不多时,将爆鱼放入锅中,轻轻地翻拌,直到汤汁全部收干。此时,你只要一围过去,口水便直往肚里咽。 待到秋季,老潘卤肉店的当家菜变成了红烧酱鸭和白鸡。特别是中秋节前后,他家的酱鸭卖得十分红火,远近的乡亲都要买上一只酱鸭过中秋。因此这段时间,他家里的儿子、女儿等几乎全家上阵,里里外外,忙得不亦乐乎。当地的小孩也趁此机会轧闹猛,见生得好看的鸭尾毛就拔上几根。此时的老潘见小孩捣乱,常常吹胡子瞪眼,要赶我们回家。不过隔一会儿,我们又蜂拥上前,弄得他也无可奈何,只得让我们将好看的鸭毛拔得一干二净,然后玩个痛快。 中秋节一过,酱鸭的销量逐渐下滑,白鸡取而代之,成为一道不错的当家菜。老潘烧的白鸡都是从乡下农民那里购得。他挑鸡特别考究,专挑阉鸡,因这种鸡煮出来又嫩又鲜,是鸡中之王。他煮白鸡还有个窍门:当大锅子水煮沸后,将宰好洗净的生鸡,两只一落锅,盖好锅盖,约半个小时后,再将煮熟煮透的白鸡捞出。依次两只、两只地煮,一般一天煮上十多只鸡,到晚上基本上没有多余的。凡食客上门买白鸡,老潘都要问一声:“要不要麻酱油?”这是老潘亲手调制的,白鸡蘸上这些调料,鸡肉的味道便犹如锦上添花。 俗话说:“冬令进补,春天打虎。”指的就是冬天吃了补品,春天便不会得病,且身体壮实。那时老百姓吃不起人参、燕窝之类的上等补品,只好买些羊肉吃。老潘瞅准这个时机,红烧羊肉、白切羊肉一齐上。他的红烧羊肉很有特色,用料十分考究,老姜、料酒、大枣、红糖等用量恰到好处,每块羊肉肥瘦搭配得当,都用稻草捆扎,浓浓的香味,吊足人的胃口。一次,我家来了苏州客人,因听说潘福宝的红烧羊肉很有特色,特地让我母亲去买了几块做下酒菜。苏州客人一边喝酒,一边嚼着酥香可口的羊肉,忍不住啧啧称赞。 后来,老潘的女儿出嫁,儿子又得了风湿病,一条腿瘸了,全靠老两口撑着门面。再后来,老潘和妻子相继得重病去世。从此,“潘记卤肉店”也就“关门大吉”。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