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晚清两位秀才的科举路

2016-12-29 09:20 作者:乐忆英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古代的科举制度诱惑着广大士子,许多学子一生埋头于书卷,义无反顾地赶考。民国《乌青镇志》记载:自宋至清,乌青两镇共有举人167人,其中64人进士及第。但科举路上,金榜题名的毕竟是极少数,而那些落第的秀才,由于长期苦读,以至于手不能提,肩不能挑,除

  古代的科举制度诱惑着广大士子,许多学子一生埋头于书卷,义无反顾地赶考。民国《乌青镇志》记载:自宋至清,乌青两镇共有举人167人,其中64人“进士及第”。但科举路上,金榜题名的毕竟是极少数,而那些落第的秀才,由于长期苦读,以至于手不能提,肩不能挑,除了一部分设塾教学以谋生外,大多数则郁郁不得志,生活陷入困境,晚景甚为凄凉。

  晚清乌镇秀才叶文照,字杏楼,专心致志,勤奋好学,因家贫授徒为生。他白天授课,晚上自学,常常是达旦不寐,非常用功,但每次应试都名落孙山。叶文照乡试后总是哭泣数日,连眼睛都哭肿了。他经常对友人说的一句话是:“若得登科录中题名,虽死何憾!”落榜后,叶文照更加发愤读书,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功名对他来说永远放在首位,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叶文照最终因为苦读无望而得心病,真正是“一条道跑到黑”,死时还不到30岁。叶文照有诗集《杏堤诗草》。陆以湉《冷庐杂识》卷四《叶杏楼》中收录他的一首诗《春雨遣闷》:

  阵阵风吹密雨斜,

  薄寒帘幕湿阴遮。

  空庭尽日无人到,

  独倚阑干数落花。

  另一位乌镇秀才徐照,字瘦生,工书,喜为诗,家里也很穷,授徒自给。徐照为何取“瘦生”为字呢?“瘦生”可以理解为“平弱书生”,也可以理解为“消瘦之士”。“瘦生”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戏赠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

  头戴斗笠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

  总为从前作诗苦。

  李白在饭颗山上遇到老朋友杜甫,头戴斗笠,刚好是中午,李白问杜甫,好久不见,为何如此消瘦?恐怕是这一段时间作诗太辛苦。

  曹雪芹的挚友敦诚有一首《挽曹雪芹》:“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一语双关,这里的“瘦生”不仅指“清瘦”,还暗喻“贫穷”。

  这样看来,徐照要比他的好友叶文照理智得多。读书人考功名是理所当然,但即使考不上,也不用在一棵树上吊死。所以,当叶文照不到30岁故世时,徐照送了一幅挽联:“一生只为名心死;六极惟将恶字除。”语气甚为沉痛。

  徐照中年后绝意进取,课读之暇,兀坐高吟,怡然自得。放弃了科举之路,一身轻松。我相信此时的徐照真的是大彻大悟。

  不过,诗人自有诗人的秉性和雅好,徐照在书斋墙壁上自题一联:“志不求荣,满架图书成小隐;身难近俗,一庭风月伴孤吟。”足以表明他的心迹。事实也确如此,因为他终身不娶,故自署其馆为“独室”,并自题对联一副:“埋忧待荷刘伶锸;行乐先题表圣诗。”

  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二《徐瘦生》载:“徐照诗稿甚富,殁后遗稿皆散佚无存。”严辰《光绪桐乡县志》卷十九“艺文志”载:“《研余小草》,徐照撰。照,字瘦生,莹子,锦孙,诸生。”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