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叙述的是上世纪70年代初前,开设在勤俭路中段,从建国路口到少年路路口之间近两百来米路上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店家。 嘉兴勤俭路筑成至今已有一个甲子。刚筑好的勤俭路让老百姓兴奋激动。习惯了小街小弄的嘉兴人专门从四城八门赶到新筑成的勤俭路,领略当初
本文叙述的是上世纪70年代初前,开设在勤俭路中段,从建国路口到少年路路口之间近两百来米路上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店家。 嘉兴勤俭路筑成至今已有一个甲子。刚筑好的勤俭路让老百姓兴奋激动。习惯了小街小弄的嘉兴人专门从四城八门赶到新筑成的勤俭路,领略当初嘉兴这条最宽马路的风光。站在开阔、空旷,用块石铺就的勤俭路上,许多人惊呼:“哇,介宽啊,像上海南京路了!” 当时新筑好的勤俭路,路宽、车稀、人疏,店家不多。路的东头,从环城东路老轮船码头到建国路近千米长的这段路上,除了县物资局、邮电局、产院几家单位外,只有几家大饼油条店和烟杂店,像样的店家几乎没有;路的西头,从环城西路口(今天的勤俭大桥东堍)到少年路口,虽有当时的嘉兴镇政府、文化馆、聋哑学校、卫校等单位,但能称得上店的,仅一家大饼油条店和一家冲开水的老虎灶。只有从建国路到少年路之间这段路的南面,有与勤俭路同时建造、坐南朝北的许多店家,依次有新联百货店、新华书店、吴震懋饭店(后改为庆丰楼、四时春)、兰台药局、手工业联社和早在解放前就已经开设在张家弄里的寄园(后改为人民戏院)。而马路对面的勤俭路北侧地块,虽有“朝南老相公”的优势,但当年张家弄拓宽成勤俭路后,新店建设还来不及跟上,只有原先的五芳斋粽子店和几家零星个体裁缝、线粉摊、杂货店、小书店等,其余都为一门三吊、砖木结构的一层或两层居民住房,商业气氛很淡。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兰台药局、手工业联社门口的人行道上还被种上蔬菜,成了一道风景。 为使勤俭路尽快闹猛起来,在当时的嘉兴县政府协调下,有关部门牵头,财贸系统的专业公司联手,对勤俭路中段以及东西两端的沿街商业网点进行统一布局。不久后,饮服公司、烟糖公司、日用果品公司、粮管所陆续在路边开店。到了60年代初,勤俭路中段北面的商店也逐步增多,五芳斋粽子店、人民饮食店(后改建成鸳鸯楼酒家)、西餐厅、光明糖果店、勤丰馄饨店、勤俭路粮站、勤俭水果店、勤俭烟糖店、烟杂店等十几家大大小小店家的陆续开出,加上原先的私人裁缝铺、弄堂口的线粉摊,再与马路对面那些店家遥相呼应,勤俭路中段终于成为嘉兴又一个商业中心。遇上一部好戏好电影的话,晚上六七点钟,这段路上常常是人流拥挤,店家生意兴旺。 随着时间推移,勤俭路东西两端的店家也慢慢增加,但勤俭路中段依然是整条路的商业中心。这段路上的光明理发厅和兰台药局,还被市民戏称为勤俭路上的两家“厅局”级单位。 |
- 上一篇:晚清两位秀才的科举路
- 下一篇:吴百瓜割股疗亲,铁公鸡错失佳期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