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末,安徽休宁西门汪氏二十三世孙汪可镇携子汪淇远赴浙江经商,见嘉兴府桐乡县风土清美,于是在县城西南隅朱家浜定居下来,形成西门汪氏迁浙支派桐乡汪氏。始迁者二十三世孙汪可镇,以身作则,始终恪守先做人,后做事的汪氏家训,为人宽厚,勤俭居家,克敦
明末,安徽休宁西门汪氏二十三世孙汪可镇携子汪淇远赴浙江经商,见嘉兴府桐乡县风土清美,于是在县城西南隅朱家浜定居下来,形成西门汪氏迁浙支派——桐乡汪氏。始迁者二十三世孙汪可镇,以身作则,始终恪守“先做人,后做事”的汪氏家训,为人宽厚,勤俭居家,克敦孝友,尤喜周恤人以缓急。其子汪淇以孝为先,事后母克尽子职。父子二人均被尊列为桐乡寓贤。在汪可镇、汪淇父子两代人的艰苦努力下,经商得法,业绩骄人,为子孙后代弃贾就儒打下丰厚的经济基础。 二十五世孙汪文桂、汪森、汪文柏,通过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与当地名流广泛交游、和名门望族联姻等措施,逐步融入了当地社会,取得了在当地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完成了由以商贾起家向儒商并重的转变,涌现出一批跻身于仕途的优秀人物。 汪森,字晋贤,康熙间恩贡生,授桂林通判、太平府通判、郑州知府、刑部山西司员、户部江西司郎中。 汪文桂,字周士,一字鸥亭,嘉兴府学岁贡生,官至中书舍人。 汪文柏,字季青、柯庭,东城兵马司正指挥。 这三人在仕途上最为出色,世称“汪氏三兄弟”。而且,汪氏三兄弟的著述、藏书、刻书等事业也获得广泛的认同和赞誉。 在经济上,汪氏在桐乡、嘉兴拥有庞大的产业,如裘杼楼、古香楼、华及堂、小方壶、擒藻堂等各种书楼、书屋、刻书机构等,还有田地两千余亩,住宅三所,租房约两百六十余间及其他财产。 汪氏家族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康熙朝成为桐乡汪氏的极盛期。 汪继燝,汪森子,十四岁游庠,康熙戊子举于乡,庚子充顺天乡试同考官。京闱同考定制,非进士出身者不得与,公以举人部曹被是命,实为异数。历掌陕西、山东、浙江、江南诸道。乙巳奉命巡视台湾,台俗为之丕变。 汪为熹,汪文桂子,以训贡投桐庐训导,荐为鄢陵县知县行保甲法。 汪绍焻,汪文桂子,湖州府学廪贡生,礼部行人司行人。 汪廷英,汪继燝长子,附贡生,选广东翁源县知县,改福建仙游县知县,下车逾月,兴利栉垢,旋擢永春知州,授兴化府同知,擢知府事。 汪上堉,汪继燝次子,附贡生,任盛京刑部员外郎,调户部山东司员外郎,升刑部河南司郎中,出云南大理府知府。 汪筠,汪继燝幼子,乾隆丙辰举鸿不第,由监生以光禄寺署正,任甘肃安西厅同知,获安西兵备道,升云南永北府知府,调开化府知府,再调广南府知府,补山东武定府知府,再补湖南长沙府知府。 到了雍正时期,由于受原直隶总督李维均和李蔓(汪森之女婿)父子贪赃寄藏之累,汪氏产业大受影响,从此一蹶不振。至汪继燝之孙汪孟鋗时,家道中落。汪孟鋗、汪仲鈖“兄弟又不事生产,遂贫”。其后,汪氏后人虽科举蝉联,但在经济实力上与汪氏三兄弟时期已不可同日而语。 面对逆境,二十八世孙汪孟鋗并不气馁,始终牢记“先做人,后做事”的汪氏家训,秉承良好的家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凭借裘杼楼万卷藏书,刻苦耕读,锐意进取,弃贾就儒。汪孟鋗三十岁举于乡,于乾隆壬午南巡召试,授中书。四十六岁中进士,仍官中书转典籍擢吏部主事,五十岁卒,著有《厚石斋诗集》。此后二十九世汪如藻(汪如洋兄),乾隆乙未进士,入翰林,出知抚州府,终山东粮道。汪如洋,乾隆庚子会试第一,授修撰,入值上书房,典山东试,视云南学正,著有《葆冲书屋诗词集》。汪如渊(汪如洋弟),嘉庆己未进士,官至山西按察使,顺天府尹,广东布政使。汪世樽,汪如洋季子,道光三年进士,授编修,道光九年视学楚南,十二年典试粤西,十三年分校礼闱,即卒,著有《阅史偶钞》、《玉杯馀沥》。祖孙三代先后考中进士,汪如洋更是高中状元,“一门五进士”成为科举佳话。 汪孟鋗第四子汪如潮也毫不逊色,官至山东临青直隶州知州,署登州府知府。从此,汪氏子孙人才辈出,科举、著述连连丰收,功成名就,基本上都拥有了士绅的身份。直至三十二世孙汪以钧,清末秀才,民国时,曾任桐乡县参事,浙江官产处科长等职。 桐乡汪氏从此又兴旺起来,成为嘉兴望族,前后绵延十世,打破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说法。桐乡汪氏一族经久不衰,子孙绵延,代有人才,显然得益于汪氏“先做人,后做事”的家训,得益于汪氏三兄弟奠定的“诗书传家”的良好家风。如今华及堂的假山和裘杼楼尚在,桐乡汪氏后人散居于桐乡、嘉兴、海宁、湖州、杭州等地。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