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50年代初,王店镇上有大大小小的豆腐店13家。规模小的称水作店,规模较大的称水作坊。其中规模最大的,是离我家不远的唐记水作坊。两间门面,后有偌大的制作工场,并养有一匹白马,用作劳力,推磨盘磨豆浆。 唐记水作坊店主姓唐,名宝松,40多岁,大家
上世纪50年代初,王店镇上有大大小小的豆腐店13家。规模小的称“水作店”,规模较大的称“水作坊”。其中规模最大的,是离我家不远的“唐记水作坊”。两间门面,后有偌大的制作工场,并养有一匹白马,用作劳力,推磨盘磨豆浆。 唐记水作坊店主姓唐,名宝松,40多岁,大家管他叫“宝松大伯”,管他妻子叫“宝松大妈”。他中等偏高的个头,海宁袁花口音,是上世纪30年代随其父亲唐林春到王店从事水作业的。 唐记水作坊生产的豆腐、豆干、油豆腐、腐皮、素鸡等,在王店镇上堪称一绝。当时有人问宝松大伯有没有诀窍,他谦逊地说:“只要认真去做,用心去做,做出来的产品就会好,并没有什么诀窍。” 夏天的时候,宝松大伯在早晨便把黄豆洗净,放在大缸中浸泡,等到黄豆的豆衣裂开,才算恰到好处。此时便将黄豆放进石磨,从后院牵来那匹白马,将它眼睛蒙上黑布罩。等一切停当,一声吆喝,白马便沿着大磨盘转起来。宝松大伯便站在磨盘边,不停地加料,循环往复。磨盘上放有一只大木桶,专门盛放流出来的生豆浆。当一桶豆浆盛满后,便换另一只空桶,直到一大缸黄豆磨完为止。此时,白马便被摘掉黑眼罩,牵到后院吃点加了豆渣的短稻草,稍作休息。 豆浆磨完后,便是去渣。只见偌大的工场内放着一副木架子,上面张了一张很大的纱布网。宝松大伯用木勺子将生豆浆一勺一勺地往纱布网上舀,雪白的浆水从网上流进下面的大桶里,剩下的便是豆渣。 那时做豆腐及其他制品,需根据气候的不同而变换工艺。如遇夏天,须到晚上近十时才开始做,第二天早晨出售,如此才能保证新鲜。秋冬季节,则都是下午开始制作。那时做豆腐,都是用洁净的盐卤点浆,做豆干、油豆腐,则是用生石膏水点浆,这些都是技术活。 唐记水作坊的五六个人各有分工,有做豆腐的,有做豆干的,有做油豆腐的,有做素鸡的,各司其职。夏天的时候,一直要干到凌晨两点多钟。深秋和冬季则要好些,但至少也要干到晚上七八点钟。中途除了用餐,大家都十分辛苦。 唐记的豆腐白净且嫩爽,豆腐干厚实有嚼头,油豆腐大而松软,且大小基本一致,故备受众人喜爱。每天清晨,便有买家从四面八方赶来,购买不同的豆制品。宝松大伯和大妈都起得很早,招呼顾客。那时的人们都不富裕,几乎家家每天都要用豆制品做一道家常菜。所以说,那时的唐记真真是生意兴隆。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国家实行私营工商业改造,王店镇上所有的水作店、水作坊都以唐记水作坊为主,成立了王店镇水作合作小组,全镇的豆制品统一生产,统一销售。那时有一艘大木船,每天清晨把豆制品分送到全镇各个销售点。三年困难时期,豆制品更是凭票限量供应,各个摊位上都会出现排队购买的景象,豆腐两分钱一块,豆腐干一分钱一块,价格一直不变。 再后来,宝松大伯在80多岁时因病去世,宝松大妈至今已近百岁仍健在。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