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直把敬梓作同乡

2017-05-31 08:35 作者:苦李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儒林外史》是著名文学经典,不过,记得该书部分情节发生于浙江桐乡、知道有些用语疑似桐乡方言的读者,恐怕不多。 且允许我宕开一笔,慢慢道来。 古代交通不便,成书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儒林外史》,第五十一回有一个这方面的典型案例。凤四老爹同三个差人

  《儒林外史》是著名文学经典,不过,记得该书部分情节发生于浙江桐乡、知道有些用语疑似桐乡方言的读者,恐怕不多。
 
  且允许我宕开一笔,慢慢道来。
 
  古代交通不便,成书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儒林外史》,第五十一回有一个这方面的典型案例。凤四老爹同三个差人,从徽州府送万中书到浙江台州府,走水路,“叫遍了,总没有一只杭州船,只得叫船先到苏州”,基本上南辕北辙。到苏州后总算换了一只去杭州的大船,可是“用不着这大船,只包他两个舱”,于是五个人上船“守候了一日,船家才揽了一个收丝的客人搭在前舱”,也就是又耽搁了一天,注意,这条船的终点是杭州,离凤四老爹他们要去的目的地台州还远着呢。

  书中文人,常有雅聚,在这样的交通条件下,实在不容易。要是当时也像现在有微信群之类,就大可不必如此麻烦。第四十八回“只见外面走进一个秀才来,头戴方巾,身穿旧宝蓝直裰”,直裰就是长衣,从小说知道,方巾直裰是那个年代读书人的标配,一定没有今天的T恤牛仔舒适。我这个人,一不小心就同情古人。

  第八回,落魄的王太守从江西出发,“慌不择路,赶了几日旱路,又搭船走,昏天黑地,一直走到了浙江乌镇地方”(注意,是很牛的“浙江乌镇”,原因是明代即“宛然府城气象”的乌镇彼时真的很牛),王在船上偶遇故人之孙蘧公孙,后蘧公子从乌镇“回到嘉兴,见了祖父”;第九回,娄氏兄弟告别嘉兴蘧府,坐船西行(料想走的是京杭大运河,必然途经濮院、梧桐和石门),来到新市镇——今属德清县,紧挨着我们桐乡市洲泉镇。总而言之,上述几个人基本在桐乡一带穿梭游走。不无亲切感。我惊讶于《儒林外史》竟有情节发生在吾乡,以及作者吴敬梓对浙北地区如此谙熟,虽然它是小说,但虚构作品与现实生活并非毫无联系。

  甚至亲切到震惊。吴敬梓是安徽滁州全椒县人,全椒离我们桐乡将近四百公里,可是可是,居然在他笔下屡屡见到貌似只流行于桐乡及周边地区的方言土语。比如小说开头,王冕“就买几本旧书,日逐把牛拴了,坐在柳阴树下看”。“日逐”就是逐日,就是每天,吾乡百姓多习惯这么说。第三回周学道“在卷子尾上点了一点,做个记认”,我不知道把记号说成“记认”的地区,范围比桐乡大多少。第四回里,“那半只火腿,吊在灶上,已经走油了”,如果说“走油”的说法还不能很说明问题,那么“他的佃户,商议定了,做鬼做神,来弄送我”中,作算计讲的“弄送”呢?桐乡人“不要害我”这一意思的温和表达,通常是“勿要弄吾头颈”或“勿要弄送吾”。第二十八回“我那时就把几千与他用用”,这里的动词“把”就是“给”,意思是要给他几千块钞票用用,跟桐乡话中的“畀”也完全一致,只是发音稍有差异罢了。

  《儒林外史》中,我们桐乡人十分熟悉的说法还有不少:大老(兄长)、晚娘(继母)、吊孝(吊唁)、偏生(偏偏)、日里(白天)、年把(一年左右)、日头(太阳)、别转头(头转过去)、今番(现在)、不好看相(难看)、骨头骨脑(骨头)、精赤条条(赤身裸体)、齐整(五官端正好看)、寻死路(自杀)……

  以致我一开始就暗想:吴敬梓会不会跟浙北有一定关系,甚至,有没有可能在浙北生活过?曾经有人直把杭州作汴州,而我,一度直把敬梓作同乡。当然,后来查阅相关资料,只了解到其远祖是浙南温州人,如此而已。

  那么,在江苏南京逗留过一段时间的安徽人吴敬梓,为什么使用的诸多词语跟我们桐乡的方言土语高度契合呢?照理,古时候交通不方便,十里不同风,他那边跟我们这里应该大异其趣才是,何况他是康熙乾隆年间人,所处时代距现在已经三百来年,其间两地的语言也分别发生了若干变化。

  以“吾”自称的桐乡人,不少土话是带有古意的。上面提到的“日逐”即是一例。第五回有一句:“我们至亲,一年中也要请他几次,却从不曾见他家一杯酒。”这里的“至”字有文言色彩,“至亲”指关系最近的亲戚,这个词有可能从所有桐乡人的口中说出。第二十三回,客人对牛浦说:“这帽子不是你相公戴的,如今且权戴着,到前热闹所在再买方巾罢。”“所在”是“所”加“在”的所字结构,指地方。我目不识丁的奶奶二十年前在世时,“日逐”“至亲”“所在”都是老人家经常使用的词语:“年纪轻辰光掼脱么,老来呒所在!”——一个人年轻时不像话,年老后就没有立足之地。第四十八回:“那还是上昼时分,这船到晚才开。”这会儿我要问的是:除了我们桐乡人,还有谁把上午说成文绉绉的“上昼”?

  莫非,三百年前包括吴敬梓在内的汉族人的一些惯常用语,只被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桐乡人不自觉地保留了下来,比如“日逐”、“弄送”,比如“所在”、“上昼”。哈哈,我是不是在开玩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