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年老字号公泰和的芝麻栗酥,一直以来饮誉苏浙沪皖。近年来,随着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名声也已远播海内外。然而,它背后的一些故事却不一定为人所知。 话说王江泾镇境内有个名叫唐家路的自然村,村内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港,就叫唐家路港。上个世纪初,港北住
百年老字号公泰和的芝麻栗酥,一直以来饮誉苏浙沪皖。近年来,随着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名声也已远播海内外。然而,它背后的一些故事却不一定为人所知。 话说王江泾镇境内有个名叫唐家路的自然村,村内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港,就叫唐家路港。上个世纪初,港北住着一个开茶馆的姓邵的寡妇。邵寡妇有个女儿,大家都叫她金恩娘。金恩娘长相一般,福气却“木佬佬”好,嫁给了公泰和南货店的老板,顺理成章地成了老板娘。老板去世后,店里的一切都由金恩娘掌管得井井有条。但世事动荡,家业难以发展。1945年抗战胜利后,公泰和的第三代传人张元善决定重振家业,在王江泾一里街杨家弄开设作坊,生意一下子又好了起来。当时,作坊内有陈师傅、张师傅等四五人。 这位陈师傅,与金恩娘还有点沾亲带故,那是金恩娘嫁入南货店不久之后的事了。有一天,金恩娘娘家唐家路港港南陈家大墙门里的老陈,不知道从哪里得知了公泰和南货店要招学徒工的消息,趁着喝茶的机会向邵寡妇推荐了自己的三儿子陈文熙(小名叫三官)。邵寡妇满口应了下来,对女儿如此这般一说,这事就定了。于是,十六岁的陈文熙就成了公泰和南货店的学徒。陈文熙非常要强,一段时间后就满师了,并很快成了公泰和南货店的糕点把作师傅。由于长年累月俯着身子做糕点,他的背过早地驼了,人称驼背陈师傅。1961年,由于没有了粮食供应,公泰和南货店即将关闭,再加上咳嗽得非常厉害,六十三岁的陈文熙决定离开公泰和,回到家里休养。 陈文熙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陈金生去杭州学做蜡烛,二儿子陈凤生是个哑巴,三儿子陈龙生原准备去学打铁,但最后没有去成。女儿排行第二。陈龙生回忆,那时,由于家家户户都穷得连饭都快没得吃了,所以感觉到学打铁也没有出路,更不用说去学做糕点了。这就是他和他大哥都没有去公泰和南货店学他父亲手艺的主要原因。陈家后人回忆,开在杨家弄的公泰和南货店前店后坊,有三进也不止。前面临一里街的店卖糕点、南货,后面的大厅做作坊。做酥糖与糕点用的炒米粉是驴子盘磨盘出来的。买不到上好的糖时,干脆买来甘蔗压榨,甘蔗节分与他人拿回家给家人吃。陈文熙在公泰和做把作师傅的时候,他的晚辈经常去,经常能在店里遇到少东家,所以对当时店里的情况了解较多。就在陈文熙等师傅离开后,公泰和南货店几乎一直都处于低迷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为保护和发展地方名优特色产品,王江泾镇决定在原公泰和作坊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1951年1月1日,在嘉兴工商局注册后的嘉兴县公泰和食品厂在王江泾镇陶沙弄挂牌成立,主要生产糕点和菜油等。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公私合营,公泰和以资方身份并入王江泾供销社,为商业性附属工场。张元善被安排在双桥副食品店工作。由于当时粮食按计划分配,公泰和食品虽然供不应求,但无法得到大规模生产。1956年,成立公私合营的嘉兴县王江泾副食品店公泰和南货茶食门市部,主营公泰和芝麻酥糖等糕点。进入上世纪六十年代后,由于粮食紧缺,公泰和几乎停止生产。 改革开放后,公泰和食品的生产渐渐恢复。1983年,王江泾供销社成立公泰和联合食品厂,主要生产、经营公泰和食品(糕点)。1984年12月,公泰和注册商标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核准生效,成为在国家工商局最早注册的商标之一。1985年1月,时任嘉兴市长的周洪昌率嘉兴经济考察团赴香港招商引资,将公泰和栗酥作为嘉兴特产赠送港澳朋友。也就在同年,公泰和食品被评为浙江省供销社系统优质产品。1986年,中央电视台“话说运河”节目组到嘉兴拍摄,公泰和食品作为运河地方特色产品也被拍摄在内。1992年,因张元善病逝,再加上供销社体制改革,食品厂被迫停产。2009年5月,王江泾镇党委与政府大力挖掘、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公泰和食品有限公司也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下重新开张,并聘请原公泰和食品厂的师傅为把作师傅。同年,原国家商业部部长胡平得知此事后,欣然为家乡这一百年老字号题名。2012年12月,公泰和荣获浙江省第三批“浙江老字号”称号。 目前,公司主要生产、经营“四酥二饼一糕一片”,即芝麻栗酥、奶油桃酥、袜底酥、核桃酥、麻饼、苏式月饼、荤米糕、麻燥片。在糕点制作工艺方面,既注重传承又有所发展,产品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慢慢咀嚼着公泰和芝麻栗酥,一种小时候的味道会溢满整个记忆。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