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桐乡农村,农民自己种烟草,晒干后请刨烟师傅刨成烟丝,装在烟盒子里。烟盒子的品种很多,农民统称烟壁子,上等品用黄杨木雕琢而成。吸烟时,把烟丝装在约三十厘米长的小竹管制成的烟管上,习惯上叫拷潮烟。 农民白天下地劳动,总带着火钵头。火钵头是买来的
![]() 桐乡农村,农民自己种烟草,晒干后请刨烟师傅刨成烟丝,装在烟盒子里。烟盒子的品种很多,农民统称“烟壁子”,上等品用黄杨木雕琢而成。吸烟时,把烟丝装在约三十厘米长的小竹管制成的烟管上,习惯上叫“拷潮烟”。 农民白天下地劳动,总带着火钵头。火钵头是买来的黄泥钵头,用四只“活木”串成正方形,再装上个环,把火钵头放在上面即成。钵头里的火,是有意烧个死了的桑树拳头,不让它烧尽,就放在钵头里,称“种火钵头”,未烧尽的桑树拳头需用柴灰覆盖,这样柴拳头既不烧尽,又始终燃着,拷潮烟时,把灰推开,露出火苗,吸完烟,再用灰盖满柴拳头。这样一个柴拳头能供应一上午吸烟的火。 1972年秋天,我去梧桐公社联新大队车家埭一带拍农民采菊花,见这个农民蹲在地上拷潮烟,我就抓拍了这张照片。这个老农的布鞋已“开了花”,脚趾露在外面,那时农民的生活太苦了。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