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桐乡郑泰和染坊

2018-02-27 16:34 作者:陈永治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民国年间,老梧桐镇上有两家染坊店,一家在东门外,一家在南门,其中东门更楼头的郑泰和染坊,规模较大,生意较好。 郑泰和染坊是郑家祖传,民国二十年(1931)前后,老板名叫郑韶声。染店位于东南街13号,坐北朝南,两间靠街店面。店堂东间设曲尺型柜台,台

  民国年间,老梧桐镇上有两家染坊店,一家在东门外,一家在南门,其中东门更楼头的郑泰和染坊,规模较大,生意较好。

  郑泰和染坊是郑家祖传,民国二十年(1931)前后,老板名叫郑韶声。染店位于东南街13号,坐北朝南,两间靠街店面。店堂东间设曲尺型柜台,台面里沿标设尺码,以便接受来料加工时丈量土布、绸之用,并当场用“泥粉笔”写明顾客姓名、村坊、染何颜色及尺码,等空了或晚上,就逐一写好票签,登记入账簿。票签用较坚韧的粗绵纸质,大小适当,呈长三角形,以墨笔字右边写上编号,与账簿一致,用“湖州记”数字来写靠得近些,下面是顾客姓名;左边写简单的染什么颜色的特殊符号和尺码,然后对折缚牢在戳一个小洞的布(绢、绸)角上,或者结扎在棉纱的绑绳上,不得出差错。然后折迭卷起,连布角一起,用“颜丝草”密密扎缚,才能经得起烧染搅动折腾而不受损伤。

  中间放着账桌、方凳。其两边贴墙的橱窗,是放染好待顾客来取的“染头”。先要剥出票签,挂在外头以便查找,再将布料折迭好,绢绸筒好,然后“报账”,添上放置橱窗的位子;还有,店堂上面的空间也挂染好的棉纱、丝线,编上号码,以免叉下来时弄错。这些活往往是在晚上干的,关上店门才不被打扰。点亮了几盏洋油灯,在柜台上逐一操作。人手不够,婆媳们全都会来帮忙,无论干到多晚必须完成,因为第二天一清早,农民上街出市,就会有顾客要来拿“染头”的。店堂西间,除放置卸落的排门板外,是做生意时留给顾客的空间。

  店堂后头是作场。大间的房屋中,一副染灶砌有一只硕大的“淘锅”,烟囱贴近东墙,是染红红绿绿各种颜色的;另有砌成两排的大染缸,靛青染蓝布,是日常最多的,要走得转轮流操作。作场西边的一间小屋堆放砻糠,是烧染锅、煨染缸的燃料。北面有个大天井,搭着一副高高的晾“染头”架子。布料“大蓝”“弍蓝”染好绞干后,就用长竹杆顶到架上去晾晒。作场后头,则是郑家的住宅。

  郑韶声(1910—1993)的祖父和父亲去世得都很早,两代寡妇要维持一家染坊店很不容易。韶声十几岁开始在店堂里当“学徒”,没过几年,他能独立经营了,就接手继承祖业,帮助祖母和母亲挑起家庭重担,当上了郑泰和染坊名副其实的老板。民国二十年(1931),他娶鱼行汇方甡昌印刷店的大小姐方玲珠为妻。“方甡昌”老板方三官在桐乡县城是独家经营,生意不错,可说是门当户对。方玲珠(1912—1990)从小读书识字,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婚后,她就当了郑泰和染坊的老板娘,坐账桌,写票签,登账簿,与丈夫搭档经管店堂。他俩配合默契,虽然辛苦,夫妻感情却倍感恩爱。日后,他们育有三男四女。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都能多少派点用场,如看管晒场、在师傅指导下烧染灶等,也是一个个的小帮手。

  染缸是老底子所谓“三只缸”之一,生意好盈利不菲。当年染色这门手艺几乎全被绍兴人所垄断,因此,要开染坊就得用绍兴师傅。“郑泰和”雇佣的染匠师傅张连桂、陈国林,也都是绍兴人。染匠师傅的两手染上蓝色怎么都洗不掉,业内有句行话,叫做“拎着招牌走”。凭着这双手的“招牌”,走到各地的染坊去寻“饭碗”,即使不用也都招待吃饭歇夜。桂师傅有本事,技术过硬,由他掌管作场很得力。他为人善良,厚道,且又忠心耿耿,因此博得了郑家上下的尊重。郑韶声的子女们都叫他“阿爹”,亲如一家人。桂师傅于郑家有功,他虽有儿孙,但为感恩,晚年定要由郑家养老。

  为了让师傅们出力,既染好颜色又精打细算不浪费颜料,所以每天吃饭都由老板夫妇陪着,让他们先上桌,当客人待,而子女们只能迟上桌,吃残剩的菜肴。染料进货也要与师傅们商量,才不致临时短缺,又避免了囤积。“郑泰和”是常年固定到硖石颜料行去进货的,老顾客熟悉,更讲信用,也可以赊欠。

  当年“郑泰和”浇花布生意较好,而“浇花”这道工序,得先送到乌镇寿阿发浇花场加工,即用刻好花纹图案的版子在白胚绸或布料上刷一层以石灰为主的涂料。加工“浇”好之后,再运回来按顾客的需要染成各种颜色,如婚嫁用的红色被面,床上用的蓝色蚊帐,妇女做棉衣各自喜欢的颜色等。染好后要在太阳底下晒干,就拿到东面的桑树地及其边上的更楼白场去摊晒,那个空白场非常宽敞,正好晒浇花布。晒干后,需当场将石灰刮掉,就显出花纹来了。刮浇花布要有两个人捏牢两端,但又不能绷紧,刮者用大而比较锋利的刀,以娴熟的巧力刮尽浇上去的石灰,又丝毫无捐于绸、布的面料。人手不够,家中的孩子们都要帮忙。

  染店的顾客主要是乡下人。“郑泰和”染色匀净态度又好,老板娘尽管已经很忙,但替乡下人写扁担、写箩筐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她字又写得漂亮,备受称赞,这口碑传开,也给店里带来了生意兴隆。商贸绕不开价格,笔者所采访的郑家后人,都已回忆不起当年染“染头”的具体价格。其中一个老人说“染红绸三角几分一尺”,显然是记错年代而不能采信。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币制变动较大,物价随之而有涨跌起落。染店顾客大多是农民,染价与农民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否则必会影响生意。郑家在老梧桐镇上为生计而经营染店,以收入养家,子女都能读书上学,老大后来能上大学也是当年读中小学为基础的,可见“郑泰和”经济条件较好,能过上相对较为宽裕的日子。

  郑泰和染坊当时也有风险,诸如染错颜色、绞干时或因布质差或因用力过度而有破损、调错、被窃、被盗等,虽极少发生,但均需理赔,就会有一定的经济损失。还有欠账,不但要另列账簿,如果欠到农历年底还不来付款的话,往往就成了“烂账”,只能不了了之。另外,社会上各种捐税、摊派以及流氓地痞“借”钱等,是那时商家都会遇到而又不得不应付之事。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