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呕心沥血著《国榷》

2019-10-29 14:01 作者:欧福泰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谈迁(1594-1658),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海宁马桥人。谈迁自幼刻苦好学,特别喜欢历史,由于家境贫苦,只得靠替人抄写、代笔或做记室来维持生活。明天启元年(1621),当时谈迁二十八岁,因为母亲故世,按例丁忧在家。

  谈迁(1594-1658),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海宁马桥人。谈迁自幼刻苦好学,特别喜欢历史,由于家境贫苦,只得靠替人抄写、代笔或做记室来维持生活。明天启元年(1621),当时谈迁二十八岁,因为母亲故世,按例丁忧在家。他立下宏愿,自己要编一部真实可信的明史。他到处访书借抄,充实资料。有时听说数百里外有位富户家中藏有大量古书,他立时就兴奋起来,脚一抬就上路。五年后,谈迁终于写出了初稿。此间,也有一些朝廷官员推荐他出仕,但都被推辞了。清顺治四年(1647),历经二十六年,谈迁终于完成了四百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也许是命运要考验一下谈迁的意志。正当谈迁张罗着要出版《国榷》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顺治四年(1647)八月的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小偷悄悄溜进了谈迁的家里,本想偷一些值钱的东西,可什么也找不到,只看到一个锁着的篾竹箱。小偷以为装的是值钱东西,于是就偷了去。哪知里面是《国榷》手稿!此时的谈迁真是欲哭无泪,这部珍贵的书稿从此也就下落不明。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谈迁是坚强的,痛苦过后,他调整好了心态,决心从零开始,重新撰写。他以《明实录》为基础,还找来不同的版本作参考。在谈迁六十岁那年,《国榷》终于重新写就。可谈迁还感到书中的一些记载多来自传闻,还不可靠,如能到北京去找些当事人核实一下就好了。但上京的费用则成了贫寒文人谈迁的挠头难事。这时,一个机遇降到了谈迁的头上:有个义乌进士朱之锡要进京担任皇家弘文院编修,他聘请谈迁担任他的记室(秘书),谈迁一口答应下来。

  到了北京,谈迁除了替朱之锡做好文字工作外,其余时间就是为《国榷》收集材料。他寻书访人、探寻遗迹,并采访了在京的明朝降臣、皇亲、宦官和公侯等,就连崇祯邸报也借到手,取得了核对书稿的第一手资料。谈迁还得到了几位居住在北京的进士霍达、曹溶、吴伟业等学者的关照,他们也对谈迁编写明史颇感兴趣,并将自己丰富的藏书任由谈迁借阅。谈迁不断地对《国榷》进行修订、增删,终于完成了写作。

  谈迁曾为自己撰写《国榷》的艰辛作诗一首:“往业倾颓尽,艰难涕泪余。残编催白发,犹事数行书。”署名为“江左遗民”,寄托了他的明亡之痛。清顺治十三年(1656)三月,谈迁离开北京,南下回海宁。次年,他又应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知府沈贞亨之聘,去担任幕僚。顺治十五年(1658),谈迁去山西平阳祭奠先师张慎言,不幸病逝于旅舍中,享年六十四岁。   由于《国榷》具有反清倾向,因此被清廷列为禁书。1955年,海宁著名学者张宗祥(1882-1965)根据蒋氏衍芬草堂抄本和四明卢氏抱经楼藏抄本互相校补后,对《国榷》进行重分,分为104卷,又卷首另作4卷,共108卷,1958年由古籍出版社分六册出版。当代历史学家吴晗还作序《谈迁写国榷》,赞颂了谈迁著书的事迹。


顶一下
(2)
66.7%
踩一下
(1)
33.3%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