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床头边放着一块手表,每天早上我都看着它的时间起床。这是一块机械手表,初看与普通手表好像没有什么不同,但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这是一块特制的手表,手表正面除了印有生产厂家青岛手表厂、装饰有铁锚的商标图案外,还设计了横条纹构成的圆形图案里的中国
床头边放着一块手表,每天早上我都看着它的时间起床。这是一块机械手表,初看与普通手表好像没有什么不同,但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这是一块特制的手表,手表正面除了印有生产厂家“青岛手表厂”、装饰有铁锚的商标图案外,还设计了横条纹构成的圆形图案里的中国地图轮廓,印有“我爱中华”和“奖”的红色文字。这块手表是一次知识竞赛的奖品。 那还是1987年,《中国青年》和《农村青年》杂志联合举办“我爱中华”知识竞赛,我获得了二等奖,奖品就是这块手表。上世纪80年代,社会上的各类知识竞赛很吸引人。那时还没有互联网,电视也不怎么普及,报纸杂志是人们最主要的读物,各类知识竞赛大多是由报社和杂志社举办的。没有网络,没有智能手机,所以报刊上刊登竞赛题后,读者通常是靠已有的知识积累,或者查阅报刊、书籍等来积极答题。 每次参赛,一般总有那么几题让你伤透脑筋。那时的书店和图书馆可不是如今这般敞开式陈列图书,全是柜台式,要由工作人员代取。住在农村集镇上的我,利用休息时间到当时位于嘉兴少年路上的图书馆寻觅答案。供读者检索图书的卡片分门别类地放置在专用卡片柜,我事先做好功课,把要查找的题目大致按类别分好,一进图书馆,就马上拉开所示类别的抽屉,把卡片一张一张地翻看,看到合适的图书,再向工作人员借来坐堂阅读。看好一本,马上去查找下一本。因为当天还要赶回去,所以得抓紧时间尽可能多查阅几本书。 那时有一类知识竞赛比较多见,就是读报(读刊)知识竞赛。举办竞赛的单位在预告竞赛事项时明确告诉读者,试题答案都出自该报几月几日到几月几日的报纸上,或第几期到第几期的杂志上。如果要参赛,那你必然要订阅这些报纸或杂志。这招还真灵,不仅相关报纸、杂志订阅量大增,还借此扩大了宣传和影响,是不错的营销策略。当然,读者订阅报刊,参加知识竞赛,也是收获不少。既然答案都能查到,那么评奖就要看交卷时间:答题成绩相同,以交卷早者(以邮局邮戳为准)胜出。1986年暑期,我参加《经济生活报》举办的首届暑期读报知识竞赛,获得了最高的特别奖(共10人),奖品是收录机一台。记忆中我还参加了江苏《祝您成才》杂志的读刊竞赛,但未获奖,已经记不得是题目没全答对呢,还是交卷时间晚了。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