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史料载,1939年,日本人从日本和朝鲜输入浙江蚕种35万张;1940年为34万张。日本侵略者为了垄断蚕种,掌控嘉兴蚕丝业,1939年春,华中蚕丝公司在嘉兴春波桥建造了嘉兴蚕种场,占用土地563亩,场内建有炮楼、蚕室、
据史料载,1939年,日本人从日本和朝鲜输入浙江蚕种35万张;1940年为34万张。日本侵略者为了垄断蚕种,掌控嘉兴蚕丝业,1939年春,“华中蚕丝公司”在嘉兴春波桥建造了嘉兴蚕种场,占用土地563亩,场内建有炮楼、蚕室、附属室等,场外则种植桑树,具有年生产蚕种两万张的能力。日寇建立如此规模颇大的蚕种场,是为了迫使嘉兴民间蚕种场倒闭,进而达到控制整个嘉兴蚕丝业的目的。当时,嘉兴的许多蚕种场在日寇的逼迫下,纷纷倒闭。嘉兴气候温润,土地肥沃,适合桑树种植及改良种的繁育,因此蚕种的销路较好。日寇则将优质良种所生产的蚕丝出口,换取金钱以供战争之需。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由海路出口蚕丝的通道被美英等国军队堵死,于是专事生产专供内销的蚕丝,嘉兴蚕种场则饲育代用羊毛的粗纤度蚕品种,并对该品种进行选育改良,于1943年大量制造此类蚕种,1940年秋,制种4868张;1942年春,制种9593张;1943年春,制种10840张。(据《浙江蚕种生产发展史》) 70年代,学校曾组织我们在嘉兴蚕种场“学工”劳动过,一些老职工曾向我们讲起当时嘉兴蚕种场的情形。当时中国工人只能做抬桑叶、扫蚕屎等脏累活,关键的制种实验室,绝对不允许中国工人进入,全是穿着白大褂的日本人在操作。当时在嘉兴蚕种场干活的中国工人,如奴隶般,动辄就可能被日本宪兵队抓去坐牢或杀头。 1945年上半年,日本败局已定,日军占用嘉兴蚕种场的蚕室,作临时军队营房,蚕种场也停止制种。许多反抗日寇侵略的老百姓被抓进蚕种场,附近居民每天都能听到中国百姓受刑时的哭嚎;还有些百姓被押到蚕种场后边的桑树地里杀害,惨不忍睹。蚕种场,仿佛成了人间地狱。 抗战胜利后,嘉兴蚕种场由“苏浙皖蚕丝复兴委员会”接收。1946年,改由中国蚕丝公司经营,更名为中国蚕丝公司嘉兴第一蚕桑实验场,商标为“场印”,当年就制出春制春用原种9526张,春制秋用原种1880张,秋制普通种8085张。 1949年5月,嘉兴解放,嘉兴第一蚕桑实验场由军管会接管,改称嘉兴普通蚕种场。当时嘉兴蚕丝业需种量激增,蚕种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人民政府一方面继续从外地调入蚕种,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老场、大场的生产设施,增加春期饲养蚁量,挖掘秋期制种潜力。 技术条件较好的嘉兴蚕种场承担的蚕种制种产量逐年上升,1949年全年制种量6035张,占嘉兴地区各蚕种场总量16.3%。此后,嘉兴蚕种场继续成为嘉兴地区蚕种制种的领头羊,春期饲养蚁量从1949年的516克,增至1953年的1728克、1956年的2487克。到50年代后期,嘉兴蚕种场全年正常制种能力近10万张,接近嘉兴的一半需求。 1952年,嘉兴蚕种场改为地方国营嘉兴蚕种场。1958年,省蚕种公司撤销,嘉兴蚕种场下放到县。1965年,公私合营新发蚕种场并入嘉兴蚕种场。嘉兴蚕种场的产品销售至本省各地外,还远销到陕赣苏皖闽等省。“文革”中,又改名解放蚕种场。1971年,嘉兴蚕种场扩大制种能力,在嘉兴县凤桥乡兴善寺(今南湖区凤桥镇新民村)建立场外的凤桥原蚕生产队,以后又发展南湖原蚕队。原蚕队饲养蚁量占全场蚕蚁量一半以上。嘉兴蚕种场当年制种108317张,占嘉兴地区各蚕种场总量20.2%。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复名后的嘉兴蚕种场不断适应市场,革新育蚕技术,新建养蚕大楼4幢,改建冷库1座,全面改造催青室、蚕种保护室、贮桑室等,制种能力比70年代初翻了一番半,曾获得农业部先进集体称号。 嘉兴蚕种场还贯彻“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创办了招待所、塑料塑具厂、服装厂等,既加速了生产设备的更新改造,又改善了职工生活福利条件。 2011年起,市场对蚕种需量减少,嘉兴蚕种场职工依靠自有的300多亩土地,种起蔬菜供应市区,在市区农贸市场设立售卖点。由于自产自销,蔬菜新鲜而价钱便宜。 如今,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曾为嘉兴蚕桑业发展作出过较大贡献的嘉兴蚕种场就要搬迁了,被列入市重大项目。走进原先春波桥下的嘉兴蚕种场,望着那旧时的炮楼、水塔、育种楼等老建筑,只希望嘉兴蚕种场在新时代走得更好。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