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濮氏奉迁四方

2018-11-06 17:10 作者:颜剑明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濮院之名源于濮氏。宋建炎元年(1127),金人入主中原,宋室南渡,附马濮凤扈驾迁都临安(今杭州),任著作郎。后因事途经桐乡幽湖,见此地水流纵横,夹岸梧桐成林,便自思凤凰非梧桐不栖,非桐实不食,京城虽大,终非久留之所,幽湖虽僻,却是翱翔之地,遂

  濮院之名源于濮氏。宋建炎元年(1127),金人入主中原,宋室南渡,附马濮凤扈驾迁都临安(今杭州),任著作郎。后因事途经桐乡幽湖,见此地水流纵横,夹岸梧桐成林,便自思凤凰非梧桐不栖,非桐实不食,京城虽大,终非久留之所,幽湖虽僻,却是翱翔之地,遂卜居于此。至六世孙濮斗南时,因援立理宗登基有功,将幽湖方圆十余里土地赏赐于濮氏,并诏赐其宅第为“濮院”,以后遂有此名。

  濮氏历宋、元两朝,已繁衍十数代,地广万亩,族分八宅,有七十三支之多,人口数以千计,势力炙手可热,已成为当地大族。

  明洪武二年(1369),濮氏嫁女于嘉兴汤氏,大张旗鼓,场面铺张,十里红妆,观者如潮,道路为之堵塞。适逢太祖皇帝朱元璋微服私访,见之十分惊诧。为防濮氏日臻强盛,富可敌国,于是在洪武四年(1371)下诏,颁给天下户贴,命濮氏家族除濮守清一支仍居濮院外,其余七十二支迁播四方,分地而居,其中以流向苏浙皖赣四省者居多,最远迁往山东。遣散之日,骨肉同胞依依惜别,途中流离失所,饱受欺凌,惨状令人心酸。濮镶作有《辞家行》记之:

  我生不辰逢战争,少年离散逐飘萍。

  盼望何时得宁宇,家乡炊粥话伶仃。

  一朝干戈幸乍息,此身又自作飞英。

  江流缥缈无穷极,回首柴桑泪又倾。

  暮霭苍茫何处路,姑投客舍贸残羹。

  入门不复问汤火,但有四壁哀啼声。

  云我夫郎半途失,不死单惜怀中婴。

  叩伊何事也零落,低言濮姓总一情。

  主人闻声大惊愕,恐及株连催早程。

  哑哑乌啼天欲晓,吞声理担前途行。

  道旁大帽忽高叫,怕是官胥心胆惊。

  无罪离家苦复苦,谁云四海乐升平。

  建文三年(1401),朱棣篡位登基,令方孝孺起草诏书,方不从,遭杀,濮守清与方的同党杨任为姻亲,而因也受到株连,全族被充军云南,再一次受到沉重打击。

  永乐二年(1404),也就是濮氏奉旨迁移34年后,礼部以濮氏尊贤取友、克敦孝弟、同居十世而遭无罪离析向皇帝上奏,经恩准,濮氏回归濮院故土,但只有迁居仁和(杭州)的濮镜、濮镶、濮钿三支和迁居濮院附近陡门的濮钺一支复返。濮钺之孙濮孟清归故里后,修葺旧庐,恢复故业,述宋元以来祖事,辑为遗章,以激励后人,又编纂《濮川志略》一书,记述濮院河川形势、掌故旧闻,于是一些散居他乡的濮氏后人逐渐来归,但远远未能恢复到明洪年以前的盛况。

  明正德、嘉靖年间,濮院一带遭倭寇入侵,濮氏又有不少人迁居他乡。“十载飘零一梦中,桃花依旧艳东风。濮家旧院今何在?到处机声说女红”。入清后,濮院绸业发达,商业鼎盛,外乡人大量涌入,濮氏逐渐湮没不彰。近代因迭经战乱,濮院人口骤减,至抗战胜利时,全镇人口仅4099人。新中国建立后,濮院逐渐繁荣,人口渐增,1990年人口普查时为8807人,但濮氏因大多迁居他乡,仍居濮院者仅16人而已。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