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余新镇“源大”,历经四代传承,自民国三十年(1941)创立至今,一直从事稻米营销。
![]() “源大”米行旧址(今北街137号) 余新镇“源大”,历经四代传承,自民国三十年(1941)创立至今,一直从事稻米营销。 赵建祥的爷爷名叫赵泉友,是余贤埭(今余新镇)西北一里的风声港自然村人,小学文化程度,家有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老三。可以说,赵泉友在农村也算得上是个精明人。上个世纪三十年代,15岁的赵泉友只身一人到杭州做皮鞋生意,后来靠积攒的几块大洋,回到余贤埭做起牙膏了走贩生意。那个时候,让农村、小镇的人们使用牙膏,还真是新鲜事。1938年初,赵泉友与同乡沈大熙在王店镇东南梅溪(旧称“廿家下”)合股开设“友记南货店”。1941年,他又在余新镇北街西市上岸(今北街110号)独资开设米行,取名“源大”。 1946年初,由于不慎失火,源大店面毁于一旦。之后,赵泉友又在北街购地,盖起80平方米的砖木瓦结构两层楼房(今北街137号),重新设店。前店后场,收购粮食,加工大米,批发销售。为方便农民卖粮、买粮,新店建起河埠廊棚。源大还在当地租田八亩、地一亩,种植稻米及杂粮。或许是当地海盐塘水源的缘故,源大“年糕稻”做出的年糕,柔、软、滑、不粘牙。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政府十分腐败,导致物价飞涨,市场混乱,米行为了照顾贫困百姓,居民购米时,源大的伙计总会给顾客多量一些,仅用米尺抹平量斗的一角。因此,老百姓就送给赵泉友“协顺兴”的雅号,“斗大粮足,老少无欺”颇受赞颂。 1949年5月,嘉兴解放。1950年,余新乡供销社成立后,稻米销售由供销社代办。赵泉友拥护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政策,源大米行和其他米行一样,被改造成当地供销社的稻米代销点和粮食仓库。随后,实行国家统一购销粮食,私营的源大米行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就此歇业。源大米行旧址改作他用。 1950年9月,赵泉友与唐振华等六人合股,在嘉兴县城北平路205号,开办了一家“顺隆土产杂粮行”,股本金1700万元(旧币),主营米、杂粮,兼营土特产。10月,变更股东增至八人,赵泉友仍为经理。1951年2月,原址商号变更为合伙联营的嘉联粮食土产联营号,业主赵泉友,资本金8000万元。赵泉友还担任嘉兴县粮食业同业公会执监委员会监委。“三反”“五反”运动开始后,1952年7月,原合股经营的嘉联粮食土产联营号歇业。 1963年,嘉兴农村建立储备粮制度,实行藏粮于民。到了1965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好转,农户家里有了余粮,国家开始实行粮食议购议销政策,后又实行粮食超基数的加价收购。也就是,农民交了公粮后,手中有余粮,可以出售。也就从这时起,赵泉友家族中的赵泉宝之子赵海兴,接过稻米营销的接力棒。他以家庭为生产基地,易址复业。通过走街串巷的传统方式,迅速恢复和振兴源大米行的老字号。但好景不长,1966年,“文革”开始,这种私营形式被取消,赵家的稻米营销再次中断。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集市贸易开始恢复,允许农户将农产品上市出售。1983年,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粮食征购包干任务分解到户,分户交售。1985年4月起,粮食统购统销改为合同定购,随后,粮食价格逐步放开。党的好政策,使“源大”商号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