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嘉兴城区理发业的发展一直非常缓慢,不仅数量少,规模小,服务内容也非常简单。 1951年时,嘉兴城区仅有理发店104家,从业人员210余人。那时,这个行业陈规陋习比较多。比如在一条街上开理发店,布局上有上七下陋八的原则。意思是说,要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嘉兴城区理发业的发展一直非常缓慢,不仅数量少,规模小,服务内容也非常简单。 1951年时,嘉兴城区仅有理发店104家,从业人员210余人。那时,这个行业陈规陋习比较多。比如在一条街上开理发店,布局上有“上七下陋八”的原则。意思是说,要相隔15间店面方能开新店。有些理发店有挖耳、刮眼、挑痧、推拿和敲背、提酸筋的服务项目;有的还懂得一点医道,使用秘方或土方给顾客治疗耳眼等常见病。 1956年前,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员,基本上是江苏扬州和镇江地区的人,故有扬州帮和镇江帮之分。在104个理发网点中,有坐商72家,他们大多是家庭店或一师带一徒的师徒店。流动的个体摊(担)32个,他们分坐摊、流动摊、夹包提箱三种,散布于城镇的街头巷尾或串乡走村服务。 新中国成立前,理发行业的设备和操作工具也非常简陋,大部分只有木座椅、木盘椅、手推剪、剃刀、火烫钳。至于摊(担)更为简单,基本上是一块围披,一条肥皂,一把梳子,一把推子。1956年时,商业体制大改革,集体、个体商业过渡到全民商业,自由市场关闭,商业网点收缩。对雇工两名以上的14家理发店,实行公私合营,其余的仍各自经营。至1958年,14家公私合营理发店并组为7家,51个家庭和个体理发摊(担)合并改组为18家理发合作店。 这时的城区理发业网店只有25个,比1956年减少了79个。同时,职工的收入改为固定工资制,员工的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理发业服务质量严重下降。 1962年,在贯彻党的“八字”调整方针过程中,全民与集体理发店各增加网店,员工分配制度重新恢复原来的拆账工资制。据记载,1963年1月,理发行业的人均收入为56.61元,比恢复拆账工资制前的33.52元提高了68.88%,职工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理发难的状况有了很好的改观。 “文革”期间,拆账工资制被认为是修正主义路线,于是再次实行固定工资制,理发店职工收入大幅减少,积极性再次受到挫折,劳动效率下降,连续出现全行业亏损的局面。据对当时全民所有制7家理发店统计,1966至1976年的11年中,年人均营业额1018元,比1965年人均1273元下降20.7%;理发店年平均实现利润6543元,比1965年的19011元下降65.37%。其中1968至1970年的平均利润仅1323元,处于亏损边缘。1975、1976两年分别亏损3130元、4173元,一度缓解了的理发难矛盾再度出现。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嘉兴的理发行业1982年再次恢复了全额拆账工资制,理发价格也在冻结10年后作了调整。“文革”期间被斥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而取消的烫发业务也于1979年正式恢复。这些措施,对理发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1980年人均营业额已提高到1983元,比“文革”期间的年平均数提高94.79%。 居民理发难的问题已经解决,但是服务质量差的问题改进不快,理发师傅在操作时只图速度快,不求质量好。“热心做烫发,冷眼理平头”,是顾客们对这个行业在改革开放后的服务态度评价。 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城镇人口的增加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美发和美容已成为一种服务消费潮流,烫发、美容不再局限于城市男女青年,农村男女青年也趋之若鹜。美发行业已注意引进设计新颖且时尚的男女发型,且普遍应用电动工具理发、烫发,逐步取代了手工工具,还增加了染发、修眉、修面、美甲、婚礼化妆、美发造型设计等新的服务项目,并逐步向美容保健领域发展,初步融美发美容保健为一体,传统的理发行业逐步发展为现代美发美容保健业。 由于社会的需要,加上国家政策鼓励,个体私营发廊迅速增加,街头巷尾随处可见。1989年末,城区理发业网点已增加到574个,从业人员达到783人,分别比1985年增加到372个。此外,无证和退休职工在家里或小区设摊理发的,也有相当数量。不少下岗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也看到这个行业投资少、见效快的优势,纷纷加入这个行业。个体美容美发队伍不断壮大,适应了各个消费层次的需要,活跃繁荣了市场。 1997年前后,集体性质的理发业进行了改制,公有性质的理发业转为个体经营。由于美容美发从业队伍庞大,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价格混乱,美发美容业多次出现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为此,工商、公安部门配合行业协会,举办从业人员培训班,发出整改通知书,吊销了个别违规者的经营资格,取缔了一批以推拿按摩为名从事色情服务的美发美容场所,逐步规范了美发美容服务行业。 此后,嘉兴的美容美发行业蒸蒸日上,逐步衍变为今日我们看到的模样,为我们打造生活的美。 |
- 上一篇:新中国初期的 一张《土改先锋证》
- 下一篇:乌镇有多少进士与举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