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宝璠,乌镇南郊上庄村人(今乌镇碓坊桥村),生于1907年,其父朱葵枕亦通文墨。幼年在农村私塾,时断时续,1919年去乌镇植材小学读书,其时,朱宝璠长兄朱宝瑛(字伯瑜)正在植材小学任教。朱伯瑜是晚清秀才,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任小学教员20余年。1919
朱宝璠,乌镇南郊上庄村人(今乌镇碓坊桥村),生于1907年,其父朱葵枕亦通文墨。幼年在农村私塾,时断时续,1919年去乌镇植材小学读书,其时,朱宝璠长兄朱宝瑛(字伯瑜)正在植材小学任教。朱伯瑜是晚清秀才,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任小学教员20余年。1919年夏,茅盾与胞弟沈泽民等在植材小学发起成立“桐乡青年社”,出刊不定期刊物《新乡人》,茅盾负责编辑,植材小学校长徐承焕(字仲英)为干事主任,教师沈炳华(字涵夏)、朱伯瑜任干事。 朱宝璠植材小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杭州省立一中师范部,毕业后因经济所困,无力进大学深造,在桐乡等地从事教育工作。1931年,植材小学校长徐仲英辞去校长职务,带领一批学生去杭州,与早年植材毕业的学生萧家干创办杭州西湖炼乳公司,研究乳制品的加工技术。经乌镇教育委员会和徐仲英商议,决定聘请在桐乡县民教馆馆长的朱宝璠出任植材小学校长。 植材小学是由镇绅沈善保(字和甫)创办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初创时租东栅孔家祠堂为校舍,首任校长为吴肖桐。朱宝璠上任后,延续前校长徐仲英的办学理念,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学校办得颇有生机,深受地方和同仁拥戴,值得一提的是开办夜校,不收学费,招生对象不限年龄、不分性别,都是镇上的失学青年和商店、工场的学徒,他们白天经商或做工,晚上读书,工学兼顾。诸如灯火、讲义等所有开支均由学校提供,夜校的教材则由老师们自己编写,且义务授课,夜校教师有徐仲英、朱宝璠、朱伯瑜、周渊如等等。 1932年,朱宝璠考入浙江大学教育系,经商议后,邀请复旦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的潘尔昌担任植材小学校长,直至抗战爆发。 1936年,朱宝璠大学毕业后,由经济系主任郑宗海(字晓沧)教授举荐,去湘湖师范学校担任教导主任。翌年,抗日军兴,浙江危急,朱宝璠随校内迁松阳县。1939年,应浙江大学教育系心理学教授黄翼(字羽仪)之邀,进刚迁入广西宜山的浙江大学,任心理系助教。因学校时遭日机轰炸,被迫迁往贵州遵义,后又随“浙大”辗转于昆明、重庆、贵阳等地。1944年,朱宝璠受聘于贵阳师范学院任教授。 朱宝璠长兄朱伯瑜在抗战初植材小学停课后,回到乌镇上庄村老家务农,1952年病逝于上庄村。朱伯瑜之妻沈珠贵,是炉头冶坊业主、清末秀才沈宝梓(字菊臣)之女,按辈分是沈和甫堂妹,1948年台湾版《柞溪沈氏思源堂宗谱》记载:“珠贵马氏出,适同县小学校长朱伯瑜。”朱伯瑜曾担任哪所小学的校长,已失考。 抗战胜利后,朱宝璠辞去贵阳工作,乘江轮返回家乡。1947年由同学、茅盾内弟孔令杰介绍去上海,任教于建承中学(孔令杰任教务),这是一所由中共地下党创办的“抗日据点、民主堡垒”,创办于1939年。朱宝璠进校后,参加了中共在上海的一个外围组织—上海教育工作者协会,从事革命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宝璠被派往上海市晋元中学,1954年调往上海中学任教,一直工作到1970年退休。1988年,党和政府正式承认和宣布上海教育工作者协会为党的外围组织,并改退休待遇为离休待遇。 1986年,乌镇植材小学成立校友会时,公推朱宝璠为名誉会长,他经常来信指导工作,并捐助款项达5000余元。2001年2月,朱宝璠因病逝世,终年94岁,临终时仍念念不忘家乡和母校,叮嘱夫人许君琰及两位女儿,身后再给植材小学资助5000元,以表最后的赤子之心。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