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嘉兴“渔改”的前前后后

2020-05-07 13:58 作者:范洪祥 杜镜宣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上世纪60年代中期,嘉兴有一场彻底改变渔民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历史上称为“渔改”。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嘉兴有一场彻底改变渔民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历史上称为“渔改”。即实行“以县为单位定港捕捞生产,以公社为单位建立渔业(水产)大队,并建立稳定的生产、生活基地,巩固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生产,逐步实现陆上定居”重要策略。

  由于我嘉禾之地乃水网地带,大小湖泊众多,河港纵横交错,湖泊内又生长着众多鱼虾螺蛳,催生了许多居民从事以捕鱼为业,成为在水上生活的渔民。据《嘉兴市志》记载,同治年间,新塍“镇北十里斜港,民多捕鱼为业”;王江泾和南湖许家村一带渔事更盛,呈现“渔家处处舟为业,侵晓家家去打鱼”的盛况。那时,渔民以船为家,渔具简陋,作业分散,常年漂泊,居无定所,吃得可能并不算差,但住的条件却异常困苦,一家数口挤在一条船上,生活非常艰辛。正如当年流传的歌谣“日里像棵浮萍草,夜里像只无窝鸟”“头上帽子开花顶,脚上鞋子无后跟,衣裳穿的布条筋”。他们往往几代人都生活在船上,陆上无房居住,还被岸上的居民看不起,常年抬不起头来。


荷花公社(现属王江泾镇)的渔民撒网捕鱼(摄于1959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初期,我正处于少年时代,生活在水乡农村小集镇,经常会目睹渔民捕鱼的辛劳。那时活跃在新丰、净相、新篁、油车港一带水域的渔民,有本地人,也有带着苏北口音的苏北人。这些苏北的外乡人,经过扬州,穿过长江,顺着大运河,来到新丰、净相、新篁、油车港一带,当地人多称之为“江北人”。这些渔民的劳作,基本没有一个固定的水域,凡有鱼虾的水域,都四处行捕,捕鱼的水域范围非常广阔。

  新中国成立后,渔民翻身得解放。政府实行水上民主改革,帮助渔民组织起来。1956年3月,当时的王店、新塍、王江泾、塘汇、新丰五个乡镇的458户渔民,先后有370户组织了五个高级社、农业社,有85户转入农业社,并成立了渔民协会,也安排了少量陆上的生产生活基地,渔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1958年“公社化”时,水产大队开始建立。在新丰镇东市、汉塘南北岸,常年以捕鱼为生的渔民有200多人,他们劳作的水域面积2000多亩,当年组成了新丰红旗公社水产大队(包括新丰、净相、大桥、步云所有水域)。1961年分成小公社时,水产大队塘南部分划给净相公社,称净相水产队。1962年与塘北水产队合并,称为新丰镇水产队。渔民们则继续以船为家,分散居住。

  渔民捕鱼的场景,总会吸引小孩子们,我也常常在岸边观望他们。在纵横交错的河港内,男人站在船头,把一杆底端装有密目网兜插到河底,用另一根底部垂直装有短横木棍的竹竿,从河底的稍远处往网兜里刮,把河底的小颗固体物连同螺蛳一起扒进网兜里。

  此外,也经常可以见到墨鸭船捕鱼作业,其实就是驯养鸬鹚捕鱼。鸬鹚又名鱼鹰,我们常称它为“摸鱼鸟”。据《嘉兴市志》载,驯养水鸟鸬鹚捕鱼,旧时在市境水乡多见,鸬鹚下水衔鱼,因食道被扎住,大鱼不能吞下,吐入船内,每船捕获颇丰。昔人说:“渔人驾小舟,载十数(鸬鹚)放于湖荡中,得鱼则呕之。”我幼年时常看见,甚为好奇,便经常驻足观看。在嘉兴虹阳、王店、建设、西南湖一带,渔民谋此业颇多。当时的建设乡鸟船村,也因谋此业而得名。由于这种捕鱼方法类似“竭泽而渔”“大小通吃”,对渔业资源损害严重,后被政府有关部门禁止。所以,孩儿时看到的墨鸭捕鱼场景,如今再也见不到了。

顶一下
(4)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