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说1970年的夺煤大会战起因是受外在因素的影响比较大,那么1958年的大炼钢铁,主要是受寻求经济发展的内在动机的刺激,其找寻煤炭的喷薄之力远超于1970年。 1957年11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提出了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口号,次年,提出了在15年或者更短
如果说1970年的夺煤大会战起因是受外在因素的影响比较大,那么1958年的大炼钢铁,主要是受寻求经济发展的内在动机的刺激,其找寻煤炭的喷薄之力远超于1970年。 1957年11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提出了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口号,次年,提出了在15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具体落实到钢铁指标,当年要比前一年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当时英国年产2000万吨左右的钢,按中央几个五年计划,15年内钢铁产量必能达到年产4000万吨,赶超英国不是不可能。 这是一个既有宏大目标、又有阶段目标的可期望执行的计划,制定者们怀着至高无上的强国情结与强烈的民族悲情意识作出这样的决定,这是对之前遭受的百年屈辱历史的反弹。虽然这个计划实施了三年就被证明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太过激进的计划而不得不告终,但不能否认我们这个积极要求上进的民族当时对经济发展的那份饥渴与热情,不能不悲悯于那时的他们为此付出的沉重代价。 人人都参与了这次运动。全民炼钢炼铁,到处上山找煤。浙江省只有长兴煤山地区储煤量能达到开采的程度,遂成立了省属煤矿公司,进军煤山找煤。在此之前,浙江省曾为江山发现的十几米厚的煤层而狂欢不已,信心满满地修筑了专门的运煤铁路,但很快就探知,那不过是“鸡屎煤”的屎中心而已,中心边上只有几十厘米厚,且一朵一朵不成气候。此失败事件,成为浙江省煤炭学校课堂上的专业案例,当作教训被老师一届届地传递下去。 别无办法,浙江省只能锁定长兴煤山那一小块区域,那里的煤层普遍只有一米左右,且常常断裂,且含灰量高、瓦斯高,是全世界最不具备开采价值的煤矿。但浙江省别无选择,供给制年代有限的配给煤炭,远远无法炼出需要完成的钢铁数量,不得不集全省之力,不计成本进煤山。当年,经中央协调,安徽省发扬风格,将邻近长兴的广德地区的煤炭赠送给了浙江,于是,浙江将省属煤炭公司的名称改为长广煤矿公司,各取长兴与广德一字合成的意思,在长兴与广德境内,开启了长达55年的采煤史,直至2013年最后一口矿井关闭。那是一个宏大的篇章,留待他说。 就在浙江省进军煤山的同时,嘉兴地区也进军了。1958年10月,嘉兴地区成立了钢铁指挥部,组织各县抽调10万民工去煤山地区建井挖煤。当时的嘉兴地区含湖州与嘉兴两个区块,各下辖县各自调集人马各自建矿各自经营,嘉兴县调集了8000人,嘉善5303人,海宁7080人,海盐4967人,平湖6112人,崇德5591人,桐乡6285人,这些详细的数据都来自《嘉兴市志》,我一边惊奇于当时调动人数之多,一边又很好奇1990年编制的市志,从哪里获得32年前发生的人员调动数据,且如此详尽,居然能精确到个位数,这可能只有当时禁止人员擅自流动的年代才能做到吧,也或许是那个浮夸的计划中一点点务实的记录吧。 其时从嘉兴至煤山,走的是水路,需要过荻塘,或者走东苕溪,再转西苕溪,转泗安塘,再转合溪,方至煤山镇。这是一趟逆流而上的行程,从平原到山区,从宽阔到狭窄,从平缓到急流,历时一天一夜,水源到头了,他们也到达了。嘉兴方面这4万多人,是怎么过去的? 那时候的轮船也仅能坐20多人,拖船是可以系的,系几条都可以,这么一个船队,与另一些船队在河面上相遇,是不是有首尾相连的壮观了?难以猜测。只看到《长兴县志》上记载,为了人员与煤炭运输之便,泗安塘的河底,曾经加宽至12米。十几年前我在塘口看到过其中一段,河道已经干涸,杂树丛生,俨然有森林之感,河这边人向那边人喊话,根本喊不过去。一条山区的河道能开凿得如此之宽,那一船一船拥挤在一起的年轻人,应该是实实在在惊叹过的吧,他们中大部分人从未离开过嘉兴,从未见过真正的山。两岸猿声有没有?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