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许景澄身后之事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大清国到了灭亡的边缘。之后,西方列强胁迫清廷严惩主张宣战的亲王大臣,同时为被杀的许景澄、袁昶、徐用仪等五人平反昭雪。 1901年,许景澄的灵柩被护送南下,沿途出现万众瞻
![]() 许景澄身后之事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大清国到了灭亡的边缘。之后,西方列强胁迫清廷严惩主张宣战的亲王大臣,同时为被杀的许景澄、袁昶、徐用仪等五人平反昭雪。 1901年,许景澄的灵柩被护送南下,沿途出现万众瞻仰的动人场面。到上海时,“江督以下官吏,及士大夫识与不识,皆往助执绋,祭奠成市,哀挽盈途,所谓万代瞻仰,在此一举者”。英国《泰晤士报》报道:送葬的队伍有一英里长,马路两旁是井然有序的充满敬意的人。一路观者若堵墙,每有白给名流、绿窗静女,下至海外梯航之侣、乡间负贩之人,莫不低头首倾忱,啧啧叹息忠良。 宣统元年(1909),许景澄被追谥文肃公。同年,由浙江42名士绅联名吁请,获准在杭州西湖建立三忠祠(许、袁、徐)。三忠祠上世纪60年代被毁。 1906年,许景澄归葬嘉兴。1936年的《嘉区一瞥》载,许景澄墓“在长东北七庄宙字圩”(今揽秀园附近)。 许景澄墓毁于何时,已无从查考。上世纪90年代,南湖周边征迁,许景澄墓志铭被发现,现由嘉兴一收藏者收藏。范学森先生曾在嘉兴市收藏家协会主办的《嘉兴收藏》创刊号上撰文《一碑三绝——近代外交家许景澄墓志铭记略》,对许景澄墓志铭作了介绍和解读。 据此文记述:许景澄墓志铭为墓志铭和墓志盖两块,长宽均为长111cm、宽56cm。墓志铭发现时已断裂为二,铭文是俞樾(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进士)受许景澄后人许鼎钧之请所作。铭文约1600字,由晚清篆刻四大家之一的胡镬所书并镌刻。铭文书法隽秀,颇具唐人风范,近观其字,刀锋毕现,又有清高绝俗之气。书刻为同一人,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出书者的书法原貌。墓志盖上“清故吏部左侍郎许公墓志铭”12字由吴受福(嘉兴人,光绪五年举人)篆书。 1922年,因许景澄在修建中东铁路的过程中对俄交涉,为尽可能地维护中国主权做出了巨大贡献,中东铁路公司拨款三万卢布,在哈尔滨市修建了许公路(今哈尔滨景阳街)和许公纪念碑。纪念碑于次年6月12日落成,同时开辟了许公花园。1924年,中东铁路公司又在哈尔滨创立了许公纪念实业中学,后改为许公纪念储材学校(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邮政街341号,现为哈尔滨铁路局下属单位办公楼)。20世纪60年代,许公纪念碑被拆除,公园也被一座座建筑蚕食。 许景澄从政之时,正值晚清洋务运动兴起,学习西方、实现现代化以自强求富,成为当时的进步思潮,他是当时“外交强国”主张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作为我国早期的驻外使节,许景澄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同时对创建中国近代海军亦有重要贡献。在国家危难之时,许景澄不计个人安危,勇敢直谏,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心。这样一位在近代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史书中对他或避而不谈,或贬为“通洋”罪人,以致今人知之者甚少,在其家乡亦然。谨以此文一表对乡贤的敬仰之情。 ![]() 哈尔滨市许公纪念碑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