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9年4月1日,嘉兴市金融市场成立证券交易营业部,首次把证券交易的概念引入嘉兴,开始了国库券柜台买卖和大宗机构交易业务。
时光倒流。 1989年4月1日,嘉兴市金融市场成立证券交易营业部,首次把证券交易的概念引入嘉兴,开始了国库券柜台买卖和大宗机构交易业务。这是嘉兴市最早的证券市场雏形。1993年,是中国证券市场风起云涌的年代,嘉兴第一个股票代理点,设在勤俭路第二副食品商店北面、秀州路的沿街小房子里,后来搬到勤俭路的邮电局,变成了信达证券营业部。开始的时候,都是手工填单子,然后电话报给证交所场内的“红马甲”,股民在外面静候成交的佳音。场内场外都兴奋,营业部的经理们,每天满面春风。 申银证券营业部是嘉兴第二家代理买卖股票的证券营业部,地址在荷花堤的老油厂地块上。人们走过油厂时,老远就能闻到榨菜油的香气,就如同公园里漂浮着的桂花香,惹得路人不由得深深地吸上一口气。 刚开始的证券公司,大都起始于银行机构。因为银行与证券是“肚子与肺头”的关系,又仿佛是左口袋与右口袋的关系。那时候,各银行除了传统的存款、贷款、汇款业务,陆续成立了信托机构,开办信托业务。大银行的证券业务,也由各自的信托公司开办。银行办证券,是当作“三产”,那时候,正值改革开放风劲,市场实行双轨制,各行各业都办“三产”。比如建设银行办了银河证券,农业银行办了中信证券,中国银行办了安信证券,工商银行则有了申银证券,从业人员都来自银行。多年以后,碰到清理整顿,这些证券营业部相继与银行脱钩了,跟国企改制有点类似。胆子小的员工,纷纷回了银行。若干年后,回头看看,回银行的小青年有些吃亏。因为收入还是做证券高一些,精神压力倒是银行的高。 起初的股票市场,是散户的天下。逢牛市时,大厅里水泄不通,柜台上,单子也递不进去;如果认识里面的人,可以从后门进去。就如同上世纪70年代,认得个菜场里卖肉的,就可以买到你想要的部位。 那时的股市蒸蒸日上,虽说不上是全民炒股,但嘉兴人三句话不离股票。那段时期,牛市也多,有些人炒股,运气好的时候,收益超过了工资,所以有上班轻松的干部,索性上班报个到,就溜到证券营业部去了,影响了工作。管理严格的单位,会派人去暗访,查到后批评教育一番。政府还出台了一项规定:机关干部炒股属于违纪,有股票账户的,要主动申报,并上缴给单位统一保管。规定很严肃,却锁不住炒股者的心,办法总比困难多,自己的卡上交保管了,就用亲属的。此时,邮电局又适逢其时地推出了股票信息机,人们用BB机就能看行情。所以炒股的人不露声色,假装没有炒股。 不过,大凡炒股的人,脸色是看得出来的,原来“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人,突然变得安静起来,坐在桌前,低头看抽屉。这样的人,十有八九是涉嫌炒股的;开大会的时候,用笔在笔记本上涂涂画画,不时抬头看看天花板皱皱眉头的人,也有可能是炒股的,他不是在记录领导讲话,而是在计算收益盈亏;还有以前抽屉都不上锁的人,现在上个卫生间都记得上锁,这种人也是炒股的,因为抽屉里都是炒股的凭证。 后来证券公司竞争多了,就有了大户室,散户们继续在大厅里自由发挥。他们孵孵空调,吃杯纯净水,蹭点小福利,每天朝九晚“三”,比上班还准时。 那时候,银行闲置的资金放在账上,是要倒贴利息的。所以,有金融机构为了用足盘活资金,把多余的存款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参与同业拆借,另一部分到证券二级市场买入国库券。那些日子里,嘉兴金融市场的证券业务基本上都是和申银证券联手做的。有时候,客户需要实物券,他们就联系运钞车去上海中央证券登记中心提券,也没有武装押运,像搬家一样就扛回来了。 买卖国债的主要客户,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开放之初,农村信用社只在自己的乡镇范围里称大王,凡事只听上面的,大部分信用社主任胆子小,不敢直接去证券公司交易,而金融市场证券交易营业部,背靠金字招牌,所以信用社把资金交给金融市场来操作,他们相对放心。于是,金融市场就用信用社的资金,通过申银证券在上海证交所买入卖出,为信用社盘活了资金,增加了信用社的收益。这部分收益,比放贷款的收益率还要高,而且安全。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