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嘉兴雅致的饮茶文化
嘉兴位于苏杭之间,在宋代称秀州,是大运河上的重要城市,也是南北交通的孔道。当时,担任过杭州太守的苏东坡沿大运河往来于杭州、汴梁(今开封)之间,嘉兴是他必经之地。也因此,嘉兴一直流传苏东坡曾“三过嘉禾”。 苏东坡“三过嘉禾”的第一次是宋熙宁六年(1073),“是年苏轼任杭州通判,运司又差苏轼往润州(今镇江),道出秀州”;第二次经过嘉兴是在元丰二年(1079),“三月自徐州知湖州,四月二十九日到湖州任”,苏轼在赴湖州上任时又过嘉兴;第三次经过嘉兴是在元祐四年(1089),“是年苏轼任翰林学士,三月内,累章请郡,除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七月三日到杭州任”,到杭州时又一次经过嘉兴。 以上是历代嘉兴人津津乐道的苏东坡“三过嘉禾”的时间,而实际上苏轼经过嘉兴绝不止此三次。例如在熙宁七年(1074),苏轼从杭州移任高密时,“与刘孝叔俱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这里的松江是指嘉兴北面的吴江,垂虹亭就在吴江运河纤道的长桥上,从杭州到吴江必定要经过嘉兴;元祐六年(1091),“是年苏轼在杭州任,被召赴阙,以寒食节离开杭州”,从杭州到汴梁当然又要经过嘉兴。可能这两次苏轼在嘉兴没有作多长时间的停留,所以没有统计在“过嘉禾”范围内。 总的来说,苏东坡在嘉兴的时间并不长,仅是旅途中的小憩或短暂停留,但为了纪念苏东坡的“三过嘉禾”,历史上嘉兴却建有五处“东坡煮茶亭”,个中缘由耐人寻味。 ![]() 上世纪初的三塔、茶禅寺 (陈连兴 提供) 三塔、茶禅寺的东坡煮茶亭 三塔东坡煮茶亭,“在县西景德寺之东禅堂,宋苏学士轼三过嘉禾汲水煮茶处,后人建亭识之,遗址尚存。”(嘉庆《嘉兴府志》) 三塔位于嘉兴城西通越门外运河北岸,塔建于唐代,三塔旁又有一座寺院,唐代名龙渊寺,宋代称景德寺。三塔是大运河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一方名胜,过往文人骚客在路过时总要瞻仰古塔、古寺。古代嘉兴人送杭州方向的客人也总是送到三塔,或是摆上酒菜或是汲水煮茶为客人饯行,然后拱手相别,目送客船西去。 当年苏轼路过嘉兴,也到过三塔景德寺,曾在寺院的墙壁上题过诗,在寺院内与方丈或嘉兴朋友煮茶饮茶也是顺理成章,所以在寺院东禅堂的东坡煮茶亭是建之有据的。 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经过嘉兴都要到三塔景德寺巡游。乾隆精通饮茶之道,对寺院中的东坡煮茶亭自然是欢喜无限,乾隆二十七年(1762),在他第三次南巡时,索性将三塔景德寺改名为茶禅寺。 本觉寺三过堂的东坡煮茶亭 “本觉寺旧有煮茶亭,为东坡三过文长老茶话处。”(《濮川志略》) 本觉寺是唐代古寺,在嘉兴城西三十里陡门东的运河北岸。本觉寺的方丈文长老是苏轼四川眉山同乡。相传苏轼十六年间三过嘉兴,三次看望文长老。第一次到本觉寺,苏轼三十八岁而文长老则老矣,两人煮茶共话,相谈甚欢;六年后,苏轼第二次到本觉寺,文长老则老病在床;又过十年,苏轼过本觉寺,文长老则已驾鹤西去。苏轼三过本觉寺而三赋诗,这在文学史上也是有名的佳话。第三次过本觉寺的诗中有“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之句,后人为纪念苏东坡三过本觉寺,于是在寺内建三过堂,并筑东坡煮茶亭。 真如寺的东坡煮茶亭 “真如教院旧有清辉堂、彩云桥、东坡煮茶亭。”“真如寺有雪峰祖师井、长水肉身塔、苏东坡煮雪亭。”(光绪《嘉兴府志》) 真如寺在嘉兴城南鸳湖(今西南湖)放鹤洲西,相传唐宰相裴休舍宅为寺。传说苏东坡在寺内煮雪烹茶,寺内曾建有东坡煮茶亭,又称苏东坡煮雪亭。 壕股塔院的东坡煮茶亭 “壕股塔,在城外东南隍池中,其水弯曲如股,塔高十丈,制极工巧,面湖背城,林木蓊翳,昔贤名胜多构于此,苏东坡与文长老曾过此茶话。”(光绪《嘉兴府志》) 壕股塔是北宋所建古塔,位于南湖与濠河之间,是观赏南湖风光和嘉兴城内景色的绝佳处。壕股塔周围有壕股塔院,相传苏东坡与文长老曾在此饮茶,后人于此建东坡煮茶亭。 清初嘉兴诗人朱彝尊在《鸳鸯湖棹歌》中有诗:马场渔溆几沙汀,宿雨初消树更青。最好南园丛桂发,画桡长泊煮茶亭。诗中的煮茶亭就是指壕股塔院东坡煮茶亭。 鸳湖湖心的东坡煮茶亭 “东坡三过嘉禾,每于鸳湖汲水煮茶,后人建亭湖心,遗址尚存。”(万历《秀水县志》) “一名三笑亭。”(康熙《嘉兴县志》) 嘉兴的五座东坡煮茶亭中,此亭最为奇特,不建在岸上而是在湖心。镇江的长江江心有中冷泉,汲水煮茶品味最佳,历代茶客过镇江都要到江心去汲中冷泉煮茶,视之为茶中乐事。在鸳湖湖心建煮茶亭明显是效仿中冷泉故事。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