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东坡 从煮茶亭看嘉兴饮茶文化 富庶的嘉兴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历史上就是茶叶消费的重镇。早在宋元时期,嘉兴人就好饮茶。元代,嘉兴人屠兼善建茶屋作贮茶饮茶之所。贝琼说屠兼善嗜茶,尤善烹茶之法。凡茶之产
![]() 从煮茶亭看嘉兴饮茶文化 富庶的嘉兴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历史上就是茶叶消费的重镇。早在宋元时期,嘉兴人就好饮茶。元代,嘉兴人屠兼善建茶屋作贮茶饮茶之所。贝琼说屠兼善“嗜茶,尤善烹茶之法。凡茶之产于名山,若吴之阳羡、越之日铸、闽之武夷者,收而贮之屋中;客至,辄汲泉烹以奉客,与之剧谈终日”。明清以来,茶馆遍布城乡各地,饮茶是嘉兴人重要的生活方式,并且形成了文人士大夫追求雅致、崇尚品位、展现性情的高端茶文化。 嘉兴位于杭嘉湖平原的中心,境内没有起伏的山峦,不适宜种植茶树。明代嘉兴文人李日华在《味水轩日记》中说:“吾地无山,鲜业茶者。昔年白苎陈翁号五洲者,其茅亭前篱脚下皆植茶,每春晚手摘棓斤余,藏以自饮,间出供客。之清胜者,风韵良妙。”清代嘉兴地方志中说,“禾城北徐偃王祠后产茶,地小不多得。”除开这两条历史记载,嘉兴难得在文献中找到其他的种茶记录。如果把茶文化分为种茶、制茶文化与饮茶文化的话,嘉兴在种茶、制茶方面可以说是乏善可陈,但在饮茶方面的历史积淀却非常深厚。 嘉兴的煮茶亭大都建于明代,这与明代嘉兴的茶文化有关。明代中后期,嘉兴的经济发展达到封建社会的最高峰,科举发达,文化昌盛,饮茶之风大盛。明代文人饮茶大体追求这样几个条件:好的茶叶、好水、精致风雅的茶具、好的饮茶环境。在这几个条件中,嘉兴要得到好茶不难,好茶大都产自浙江、福建和皖南山区,茶叶要运到北方,都要经过嘉兴的运河。不产茶的嘉兴可以通过运河广纳天下名茶,精致风雅的茶具对富庶的嘉兴来说更是不成问题,有问题的是烹茶的好水。 嘉兴的水主要出自天目诸山,由苕溪再经运河水网流到嘉兴,当年的运河水质固然不错,但与山中的泉水以及刚出山的溪水相比毕竟相差一筹。古人认为,“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得八分。”嘉兴的文人对饮茶境界的追求更多体现在获取烹茶好水方面的努力。 明代嘉兴茶馆泡茶不用市河的水,而是专门用木船到城门外的运河取水。文人则一般不用运河水烹茶。农历八月,嘉兴通越门(西门)外西津的运河水既不像春夏那样水势湍急而略显浑浊,又不像冬季那样因水位低而水势平缓。秋高气爽,夕阳西下,清澈的运河水不紧不慢地流动,泛着五色波纹。这个时候,文人们才用船在鸯湖西面分水墩前的运河中取水作为烹茶的用水。 当时,无锡惠山的泉水号称“天下第二泉”,是江南烹茶的好水。为此,嘉兴文人结成茶社,社中人轮流到无锡取惠山泉水分到各家,文人做客有时也带上一罐惠山泉水作为礼物。 饮茶环境包含性情相通的茶友与心境相通的景物。嘉兴的风景名胜大多在城南鸳鸯湖、滮湖旁和运河沿线,秀丽的湖光水色和空灵寂静的寺院是文人士大夫品茶论禅的绝好去处,苏东坡煮茶亭出现在这些地点,有其内在的合理性。苏东坡于诗词文、书法、绘画、音律无一不是大家,又融会贯通儒道佛文化,对茶的热爱和追求更是到了极致,他性格旷达又随遇而安,这些都是茶文化追求的精神境界,因此嘉兴人也把苏东坡视作嘉兴茶文化的代表,建东坡煮茶亭要表达的是嘉兴文人在茶文化中的价值取向,至于苏东坡当年是否真的在此煮茶,其实并不重要。 众多的东坡煮茶亭寄托了当时嘉兴人对茶文化境界的追求,反映了嘉兴深厚的茶文化历史底蕴。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