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明清时期有日出万匹美誉的秀洲区王江泾镇,丝绸出口早在元朝就通过古运河运至海盐澉浦港,经海上丝绸之路运输到日本、朝鲜、阿拉伯等地,因此,王江泾丝绸和古代的海盐澉浦港有着一种不解之缘。 王江泾镇(古时亦称闻川、芦泾)自古以来,丝绸业就较为兴盛
在明清时期有“日出万匹”美誉的秀洲区王江泾镇,丝绸出口早在元朝就通过古运河运至海盐澉浦港,经海上丝绸之路运输到日本、朝鲜、阿拉伯等地,因此,王江泾丝绸和古代的海盐澉浦港有着一种不解之缘。 王江泾镇(古时亦称闻川、芦泾)自古以来,丝绸业就较为兴盛,丝绸产品不仅行销杭州、苏州、南京、开封等地,还漂洋过海,出口至国外。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江泾丝绸技艺已有较高的水平。“昔年绫尚厚重,今皆用轻而薄者,而王江泾绫始乱真矣蜀锦。”(明范濂《云间据目抄》)这是说,王江泾生产的丝绸用料既轻又薄,一改以往的厚重,可和当时著名的四川蜀锦一比了。 南宋时期,由于陶氏、盛氏、沈氏等大家族跟随宋高宗赵构逃至江南,定居在王江泾,带来的丝绸工匠、技术、资金等,使王江泾的丝绸生产贸易再掀高潮。更由于隋代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使王江泾丝绸产品可以得天独厚地通过运河,运至京城临安(今杭州)等地,再转运澉浦港口等地出海。南宋小朝廷为了增加对外贸易的税收,在海盐澉浦设置了市舶场,因此,王江泾的丝绸也可通过运河,就近运至海盐澉浦港口,从而使海上出口兴旺繁荣。 元至元十四年(1277),当元军占领浙江后,就在海盐澉浦设立了市舶司。“市舶司是朝廷设置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制度曾对浙江的丝绸业产生过较大的影响。”(黄赞雄《丝绸史研究·略论市舶制度对浙江丝绸业的影响》)因此,元朝廷在澉浦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丝绸等商品的出口贸易。也就是通过这个机构,收取大量的出口货物税赋,增强国力。澉浦因而成为一个对外通商大港。“招集海商,番船皆聚”,“远涉诸番,近通福、广,商贾往来。”(载《元史》)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1324)曾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这里是一个优良的港湾,所以从印度来的货船,经常在这里停泊。”“其地有船舶甚众,运载种种商货往来印度及其他外国,因是此城愈增价值。”澉浦港口的对外航海运货以杨发、杨梓、杨枢祖孙三代为代表,装载着王江泾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货品的船只,在这里再行装上海船,远涉重洋,运至日本、高丽(今朝鲜)、波斯(阿拉伯)等国。到了明代,王江泾的丝绸业突飞猛起,丝绸品的品种十分繁多,王江泾已成为江南的丝绸贸易中心。明代历史学家谈迁在《北游录》中称王江泾的丝绸出产为“衣被天下”。许多王江泾丝绸还经过各地客商运至海盐澉浦港口,出口海外。“当时浙江的丝绸等物远销到东亚、南亚、阿拉伯等地的许多国家,其中销往日本和朝鲜最多。”(黄赞雄《丝绸史研究·略论市舶制度对浙江丝绸业的影响》)此后,海盐澉浦港口一直是王江泾丝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至海外的港口。一直到晚清,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上海逐渐成为通商口岸,王江泾丝绸通过盛泽商行“汪永亨昌”,运至上海港口,出口海外,和澉浦港口的交往才基本停顿。 杜甫曾作过一首《昔游》诗,其中有“吴门转粟帛,泛海陵蓬莱”之句。这“蓬莱”即指日本。诗中所说的就是大量中国东南地域的精美丝绸品,通过海上运至日本。我想,在筑就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过程中,少不了古代海盐澉浦港的一份功劳。大量王江泾丝绸曾经通过澉浦港运至国外的经历,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