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杭嘉湖平原的百姓,素来以农桑为衣食之本,自己种桑、养蚕、织绸及缝制衣服。《嘉兴市蚕桑志》记载,到唐代嘉兴县不仅要向朝廷贡丝,也要把丝和丝织品作为夏税向当地政府缴纳。以后历朝,嘉兴始终作为丝织品的重要产区,被朝廷所关注。明代海外贸易兴盛,丝
杭嘉湖平原的百姓,素来以农桑为衣食之本,自己种桑、养蚕、织绸及缝制衣服。《嘉兴市蚕桑志》记载,到唐代嘉兴县不仅要向朝廷贡丝,也要把丝和丝织品作为夏税向当地政府缴纳。以后历朝,嘉兴始终作为丝织品的重要产区,被朝廷所关注。明代海外贸易兴盛,丝绸更是作为中国的代表商品输出国门,而嘉湖一带已涌现出了很多丝绸业的专业市镇。家乡的新塍、王店、王江泾三镇,都是杭嘉湖平原较为突出的丝绸名镇,各镇均有丝绸作坊成百上千家。 新塍,别名新溪、柿林,相传春秋时期为吴防越之城。新塍有古刹能仁寺,为梁天监二年(503)建造。寺内有泉水清洁,大旱不涸,乡里蚕妇纷纷前来汲水用以缫丝。《新溪琐志》载:“以(能仁寺)泉缫丝色倍洁。”缫丝遂成为新塍镇及附近乡村的主要生产事业。钮云逵《新溪棹歌》载:“鸳湖归棹过横塘,到处人家煮茧忙……前珠庙外遍桑麻,后珠村里响缫车。”缫丝之盛,可见一斑。清光绪年间,新塍镇所产之丝已运往上海销售,丝质精洁,名曰“海白”。若以中等产量计算,清光绪前后新塍镇年产丝量约达二十万两。 生丝生产之外,新塍镇的丝绵格外受人欢迎。所产大环绵以头茧制成,白如雪,如弓形,较他处坚韧,来购者络绎。新塍大环绵至今仍有出售,且预订者很多。有一回,母亲让我带她去镇上加工丝绵被子,因为排队的人多,我和母亲等了很长时间。作坊里提供加工服务,丝绵可以自己带去,也可以在作坊里直接购买。购买者中有当地为女儿出嫁准备嫁妆的,也有买来自己盖的,还有很多新居民,购丝绵加工成被子、棉袄寄回老家。有一个云南人购了六斤丝绵,五斤做了一条大被子,一斤做了两件小棉袄,寄回云南大理,给家人用。当然,价格不菲。 新塍镇东北十里有村名大张圩,百姓以织绸为业,所织绸在晚上通过夜航船运往江苏盛泽。可惜我去大张圩采访时,丝织业已衰败,年轻人甚至不知道当时大名鼎鼎的“大张机”和家家机杼声的盛况。 王店,古称梅里,旧时也是丝织重镇。乾隆《梅里志》载:“(梅里)蚕丝之广,不下吴兴。”褚绸、褚绫、薛绸是王店的名品。褚绸为明万历年间褚叔铭创制,人誉其“甲天下”之美名。褚叔铭是知名画家,擅绘事,尤善山水。绘画之外,善弈,书法摹晋人。可见不管制绸,还是从事艺术,眼光是相通的。 褚绫由褚明山所创制,有“云鸾”“唾碧”等名产。绫多用于装裱书画。王店镇历代文人骚客众多,尤其是明末清初时期,浙西词派、梅里诗派等汇聚了一大批文人,这也为画绢、诗笺之类的文化产品提供了发展机会。 王店的绣工也出色,有“甲于江南”的声誉。薛绸,又称薛机绸,就是绸上加绣的工艺品。梅里布衣诗人薛廷文有诗云:“剌得榴红裙八幅,宫花新样薛机绸。” 王店泰石乡(今属洪合镇)有花绸亦有名,农民在闲暇时以织绸为业,所织花样繁多,大多销往附近的濮院镇。民国时期,泰石乡即成立丝绸业合作社,这是早期的股份合作制形式。1936年的《嘉兴县农村调查》详细记录了这种在当时非常先进的大胆创业形式。合作社刚成立时,有社员七十三人,每人需缴入社费一元。社股定每股十元,每人至少认定一股。合作社以借得资金,购入蚕丝,发放给社员织造,社员织成绸匹,以绸之重量抵所取丝之重量,然后再发给应得的工资。合作社比农户单打独斗要方便很多,尤其是在销售上,相对更有优势。 据调查组调查,泰石乡之所以能顺利运行合作社,有天然的环境,也有人为的因素。泰石乡无大地主,无土豪劣绅,土地分配较为平均,且地多田少,农家善于养蚕。以往,农户多自己缫丝织绸,但销路和价格上往往不尽如人意。泰石乡的农户也很团结,农户信任的人往往在当地一呼百应。 合作社在当时影响广泛,为农民致富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据时间推测,它比江苏的华西村试验股份制形式要早很多年。 王江泾,旧称闻川,自南宋以来就是江浙两省交界处的一个丝绸集镇,方圆数十里,日出万匹,镇上店坊林立,市街繁荣,是被誉为“衣被天下”的丝绸之府。明代《石点头》有记:“(王江泾)附近镇、村、坊,悉种桑、养蚕、织绸为业,四方商贾俱至此收货。”明清时期,王江泾作为织造大镇,几乎家家勤织作,机杼之声响彻黄昏,所产罗绮大量出售到中原地区。太平天国时期,王江泾的织户为躲避战乱,大多迁到了盛泽地区。清宣统二年(1910),清政府在南京举办了一次规模盛大的南洋劝业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官方名义主办的国际性博览会。在这次盛会上,江苏的“盛纺”获得一等奖,继而又在意大利都灵博览会和美国巴拿马赛会分获一等奖和金奖。“盛纺”中有迁居盛泽的王江泾纺织的功劳,两地在纺织事业上实乃一家,难以分别。 据《嘉兴县农村调查》记载,梅湖乡(今属王江泾镇)全乡二千四百零一户,以织绸为副业的约计一千七百户,占总户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王江泾所产丝绸品类繁多,全以天然丝为原料的有“双连”“尺八半”“二三”“二零半”“印度纺”等。混杂其他原料的有“中山葛”“条子纺”等,其中尤以“中山葛”闻名。“中山葛”以人造丝“腊线”为混合原料,盛销至长江上游地区。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王江泾镇作为织造大镇的优势又发挥得淋漓尽致。上世纪九十年代,织工数达到数万人,并吸纳了大量外地民工,从织造到染色形成了一条龙生产线。为适应丝绸纺织业的更大发展,王江泾镇创建了“南方丝绸市场”,进行全国性的批发业务,丝绸业发展到鼎盛。据说当时的王江泾镇,随便哪个弄堂里走出一个人来都是拿着“大哥大”的老板,很多人家的姑娘也都努力嫁到王江泾去。人们还能时常听到这样一句顺口溜:“南面(洪合)横机,北面(王江泾)绸机。” 新世纪以来,从小到大的织户到如今全部转型。这仿佛是蚕的一次蜕皮过程,古运河畔的这个千年织造重镇正在历史的机遇中经历一次新的蜕变。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