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0年,东栅老街大拆迁后,我再访南堰时,已看不到那座石拱桥了。1990年建起的水泥公路桥取代了古石桥,我茫然若失。 对南堰桥一往情深的人有很多,其中就有嘉兴文化名宿、南堰人吴藕汀先生。吴公《十年鸿迹庚午卷
2000年,东栅老街大拆迁后,我再访南堰时,已看不到那座石拱桥了。1990年建起的水泥公路桥取代了古石桥,我茫然若失。 对南堰桥一往情深的人有很多,其中就有嘉兴文化名宿、南堰人吴藕汀先生。吴公《十年鸿迹·庚午卷》中写道: 堰桥乃白苎桥的简称,平常人皆呼之曰南堰桥。桥在海盐塘上,南堰街的南端。几十年来,未尝修理,已将坍圮。民国八年,在我七龄时,由南堰耆绅陈练江先生与我祖父兰圃公创议重建,数月完成,耗资三千馀元,至今正七十二年矣。此桥筑造坚固,我前年曾去一看,尚完好并不走样,足可保存,以留旧迹。 先生也仗义执言,“倘使因公路所需,也应另建一桥……”吴公与南堰桥难舍难分,八十三岁时,他在挥毫泼墨《秀州十景》中,画下了《苎桥望月》。 南堰,古名白苎。宋代设堰,以调节海盐塘水流。后建桥,称白苎桥,俗称南堰桥。 宋·张尧同《嘉禾百咏》中有《白苎桥》诗: 遍陇敷青绿,桑麻共几家。 满城罗绮子,应笑不栽花。 阅此五绝,田园的恬静,水乡的富裕,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南堰与我家旧地东栅一衣带水,乡缘极深。 唐代,嘉禾屯田后,七星高丰庙,东栅雀墓庙,南堰皋峰庙,三处庙会,共庆高产丰收。 宋代,《嘉禾百咏》有南堰的《白苎桥》,也有东栅的《凤凰洲》《龙舌头》《双溪》。 明代,为御倭寇,嘉兴建敌楼六座,其中,白苎桥一座,会龙桥两座。 清代,颂南堰,有鸳湖映雪生“清明水会是皋峰”之《鸳湖竹枝词》。唱东栅,有张燕昌“龙舟飞过会龙桥”之《和鸳鸯湖棹歌》。 新中国,嘉兴县人民政府首驻东栅。1954年,县政府第二次驻东栅后,迁入南堰。 南堰的商店,一度由东栅供销社管理。 吴公藕汀先生的《落花残片》记嘉兴人文,其中有二十余片“花爿”落在了东栅。 我曾两访吴公,先生和善,爱问东栅旧事…… 南堰桥,是南堰一域古往今来的地域标志。今天,这里偌大工程正在建设中,如果让充满乡愁的南堰桥重新亮相,那么,这不仅可修正宋人嘲讽禾地“应笑不栽花”,富足却有失风雅之感慨,也能弥补当代有识之士因拆除南堰古桥之遗憾,应谓锦上添花也。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