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庸先生一生先后在九个地方待过(居住满一年以上),按其就学及工作地点,依次是海宁袁花、嘉兴(中学)、丽水之碧湖(联初)、衢州之静岩(衢高)、湘西、重庆(国立政校及中央图书馆)、杭州(《东南日报》)、上海(《大公报》)、香港。这九个人生的落
金庸先生一生先后在九个地方待过(居住满一年以上),按其就学及工作地点,依次是海宁袁花、嘉兴(中学)、丽水之碧湖(联初)、衢州之静岩(衢高)、湘西、重庆(国立政校及中央图书馆)、杭州(《东南日报》)、上海(《大公报》)、香港。这九个人生的落脚点,除湘西外,都有关于金庸先生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详细的活动记载。唯有湘西,至今仅笼统以示,既没有一个确定的地点,也没有什么具体活动的记载。随着这几年对金庸研究的不断深入,经有关专家学者考证,已将所谓湘西这么大的一个范围缩小到沅陵或泸溪一个县的范围,但其具体位置究竟在沅陵还是泸溪,因缺少实证,最终还是没能确定下来。至于对金庸先生当年在此工作、生活的具体情况,那就更无从谈起了。由于金庸先生生前对自己在“湘西”的往事很少向外界具体披露,所以至今这段历史依然是扑朔迷离,让人弄不清楚、搞不明白。 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为了解金庸的同学余兆文的入学(中央大学)时间,专门询问了余兆文的女儿余小亚老师。热情的余小亚老师,为笔者提供了一份从南京市第四中学档案室调出的关于余兆文先生的履历表,该表上赫然显示“1945年5月至1946年6月在泸溪县浦市镇私营湖光农场,证明人查良镛”的字样。余兆文先生是当年唯一陪同金庸去湘西的同学,关于湘西的这段历史除了金庸,也只有余兆文能说得明白,于今,虽已作古了的余先生他把这段历史留在这份履历当中了。 泸溪县的浦市镇,居于沅江中游之西岸,这是一座因商业而兴,因文化而盛的千年古镇。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被放逐时,曾在浦市留下足迹,在此他写下了《涉江》《橘颂》《山鬼》等旷世名篇;汉代的伏波将军马援曾驻军于此,以征讨“南蛮”;唐代诗人王昌龄赴任龙标尉,溯沅水则途经于此,时留下了“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的千古佳句;宋代的理学家朱熹结缘浦市,曾惊叹“梯云石磴羊肠绕,转云飞流白云斜”;而当代著名作家沈从文更是为浦市风光和人文历史发出了由衷的感慨:“一切光景静美而略带忧郁,随意割切一段勾勒纸上,就可成一绝好宋人画本。满眼是诗,一种纯粹的诗。生命另一形式的表现,即人与自然契合,彼此不分的表现,在这里可以和感官接触。一个人若沉得住气,在这种情境里,会觉得自己即或不能将全人格融化,至少乐于暂时忘了一切浮世的营绕。” 浦市作为湘西四大古镇之一,且居于其首,在历史上曾是中国西南物资集散的一个重要商埠。要说浦市,本来就是一个舟楫如蚁、交通便利的水路重镇,上世纪三十年代,又有东起厦门,西至成都的湘川公路的全线贯通,从而使浦市乃至泸溪成了上通云贵、下达湖湘的重要交通节点。抗战时期,这里成了大后方,成了桐油、木材、丹砂、白蜡、黄豆、芝麻等山货特产的重要集散地。当时在浦市的一些商号大都有江浙财团的背景,一些江浙商人纷纷来此开设分号,一时间此地商贾云集,埠店成林。与此同时,又有江、浙沿海地区大批难民拥入,使浦市人口骤增,还有一些政府机构也陆续迁来,从而使浦市这个湘西古镇的市面顿时显得异常热闹繁华,当时人们将这里称之为“小南京”。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