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瓶山下的红卍慈小学

2023-01-12 10:51 作者:孙志强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嘉兴解放前后,县城里曾有一所嘉兴红卍慈小学。这所当时颇有名声的学校就是我这个贫家子弟接受启蒙教育的母校。 1922年10月,受世界红卍字会资助的中国红卍字会总会成立,后又逐渐在全国设立317个分会,嘉兴分会是其中之一。 抗战胜利后,城乡残破,经济萧条

  嘉兴解放前后,县城里曾有一所嘉兴红卍慈小学。这所当时颇有名声的学校就是我这个贫家子弟接受启蒙教育的母校。

  1922年10月,受世界红卍字会资助的中国红卍字会总会成立,后又逐渐在全国设立317个分会,嘉兴分会是其中之一。

  抗战胜利后,城乡残破,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失学儿童众多。1945年秋冬之际,嘉兴红卍字会筹备创设小学,招收贫苦子女入学。1946年2月正式开学,聘请姚蕙芬为校长。

  嘉兴红卍慈小学坐落于瓶山脚下的混堂弄(嘉兴方言称浴室为“混堂”),如今中和街的28号,即嘉兴美术馆(蒲华美术馆)。

  它颇为西派的校舍在当时嘉兴的各小学中可谓首屈一指。从面朝混堂弄的花式双开大铁门拾级而上,再过门厅走过长长的水泥廊道就是一个偌大而精致的院落。左边是几间铺有地板的教室,右边是呈U字形的主体建筑,两旁为教室、图书室与办公用房,中间是一幢半圆形向外凸的两层楼房。楼房的下层为学校大礼堂,楼上除高年级的教室外,还有一座佛堂和一间红卍字会的办公室。从楼房步下几级台阶是一个大天井,是学生课间活动的场所。院子外面就是一片操场了,操场紧靠瓶山。楼房最右边有扇小门,过小门就是厨房,然后向南经过一条长廊才是厕所。长廊左侧,那时堆放了许多施舍用的薄皮棺材,令人毛骨悚然,所以我们上厕所时都要结伴而去。

  学校刚创办时仅设立初小和幼稚园,是年秋季又设高小。当时学校免缴所有学费和书簿费,并免费供应一餐中饭,有时,还从上海运来救济奶粉,每天下午放学时全校学生都有一杯奶粉喝。学校另聘在东隔壁开诊所的沈云生医师为特约校医,如有师生在校突感不适,就请沈医师诊治给药,医药费由校方负担。

  由于学校软硬件设施均属一流,且不收任何费用,再加上当时赤贫的人多,僧多粥少,自然想进入该校读书就很不容易了。

  1947年夏秋之交,虚龄8岁的我已到入学年龄,此时父亲却已病入膏肓,家里穷得几乎揭不开锅,哪里还有钱送我上学?好在我父亲有位在《嘉兴商报》当记者的朋友及时伸出援手。经他一手操办,我终于跨入这所学校的大门,踏上求学之路。稍大一些我才知道,这位名叫张闻布的记者仗义敢言,嘉兴城里有点权势的人都给他几分面子。

  这所小学确实不错。老师实行的是董事会聘任制,待遇比官办小学要高。学校董事会还不时到校视察工作,因此老师们都尽职尽责。学校有当时其他小学罕见的图书室、军乐队和统一的绿色粗呢校服。每天放晚学时每人免费供应热牛奶一杯,除此,有时还会发放几件衣服和一些筒装洋食品,这些都是国外慈善组织的援华物资。

  令人不解的是,不少名人子女也在这所学校读书。我的同班同学中就有“三毛之父”张乐平的女儿张娓娓。我估计他们并非是为了省钱,而是看中这所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育质量。

  学校董事长顾速明当时常驻上海,每次来嘉兴都要到学校。记得有一次他来时带了一副对联:瓶山应作高山仰,小学原为大学基。那天,他向师生讲话时还诠释了这副对联的意思,后来这副对联就一直挂在礼堂里。

  学校对学生管理严格,教学质量较高。许多教学活动常与嘉秀一中心学校(市实验小学前身)暗中较劲。特别是学校的军乐队在嘉兴的学校中是响当当的。那时的嘉兴,中学的军乐队是秀州中学最有名,小学则是我们学校。凡是在中山厅举行群众集会,学校的队伍就由军乐队开道,并且舍近求远,从混堂弄向东走热闹的建国路,然后再走中山路到达中山厅。队伍整齐,鼓乐奏鸣,围观群众十分踊跃。记得1948年嘉兴各界在中山厅公祭褚辅成先生及送殡时,都由我们学校的军乐队开道。

  我在这所学校仅上了两年学新中国就成立了。一年后,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变成公立学校,更名为“中和街小学”,但政府考虑到这所学校的特殊情况,对其实行了“老生老办法,新生新办法”,因此我仍在学校免费读到小学毕业,考入初中后因丧父家贫,学校仍对我全免学费,保送到嘉兴师范则更是一切都由国家全包了。

  机缘巧合的是,1959年上半年师范生实习时我居然被分派到了我的母校,当时学校又改名为“建设一小”(现已并入嘉兴市实验小学)。虽然时过六年,仍有几位我原来的老师在职。校友归来,大家都很兴奋,指导老师更是悉心指教,使我获益匪浅,终生难忘。毕业后我便奉派到老油车港当了一辈子的乡镇教师。

  前几年我曾专程去参观嘉兴美术馆,实为“老翁之意不在画,在于怀旧之心也”。这个至少已有七十余年历史的院落几乎与原来毫无二致,仅是因用途不同而对结构和布局作了调整,足见当时建造的标准之高和质量之优。

  白驹过隙,岁月如梭。瓶山下的嘉兴红卍慈小学早已成为历史,但历史是不应忘记的,尤其是作为受益者的我与我的同窗们。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