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陈万青苦学成才

2023-02-12 10:49 作者:范树立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陈万青,字远山,号湘南,桐乡崇福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科进士第二人(榜眼)。崇福镇上居民至今传说着陈万青刻苦求学的故事。 清乾隆年间,崇福镇的陈万青和陈万全两兄弟刻苦读书,双双成才,长期来被传为佳话。相传长兄陈万青七岁时被爆竹伤了眼睛

  陈万青,字远山,号湘南,桐乡崇福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科进士第二人(榜眼)。崇福镇上居民至今传说着陈万青刻苦求学的故事。

  清乾隆年间,崇福镇的陈万青和陈万全两兄弟刻苦读书,双双成才,长期来被传为佳话。相传长兄陈万青七岁时被爆竹伤了眼睛,以至于失明。他泣不成声地说:“我还没有读完《诗经》,就看不见字了!”忽然陈万青感觉好像有个紫衣人用一竹筷子拨他的眼睛,一下子,视力恢复如初。

  陈万青幼年聪慧过人,但家境贫苦,全靠省吃俭用才勉强能进私塾读书。他平时穿的衣服补缀累累,夏天只有一件破旧的葛衫,回家后几乎要天天清洗。冬天的棉袄单薄得不能御寒,显得十分寒酸。后来,弟弟陈万全七岁就寄读在另一所私塾学习,每逢下雨天,兄弟两人合用一把雨伞。陈万青总是先送弟弟进私塾,然后再自己去读书。兄弟俩每天中午不回家,自带隔夜的冷饭,托人帮助蒸热后一起食用。由于家中贫穷,晚上复习时点的灯很省,将一根灯草劈成两半,只用半片灯草照明,灯光小得像绿豆大小。兄弟俩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晚上读书至半夜才肯睡觉。每天早晨天刚亮,两人的琅琅读书声便传出屋外,为此得到左右邻居的齐声称赞。

  刻苦学习终有收获,陈万青十五岁那年一举考中秀才。因家贫,无法供他继续读书,只得自己开私塾教学生。他靠着微薄的报酬,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陈万青一面在私塾里教书,一面继续刻苦自学功课,终于考中了举人。几年后,弟弟经过刻苦学习考中了秀才,八年后也考中了举人。第二年,兄弟俩一道去京城赶考,结果两人都名落孙山。这时,兄弟两人已穷得连回家路费也没有了,只得暂时在京城设馆教书。后来陈万青回到崇德(今属桐乡市)后发奋图强,刻苦学习,曾先后七次参加岁考,每科均得第一。韩城宰辅王杰到浙江视学,极为器重他。

  不久,陈万青被选贡进京,送入国子监读书,考中进士,一举登上榜眼。没多久,弟弟陈万全也考中了侍郎,在京城做官。陈万青进士及第后授翰林院编修,历任翰林院侍读,纂修《通典》《四库全书》《永乐大典》等典籍。后又先后出任顺天府和其他省份的乡试考官,不久升任陕甘学政。陈万青“虚衷博采”,认真听取同事的意见,广泛采纳众人的主张,所选的人才,大多是业绩卓著的名士。最后,卒于为官任上。

  陈万青擅长诗文,喜欢作书,又精于书法。朝鲜贡使来京,必要购买陈万青的石碑而归。陈万青以诚待人,礼待下人,不傲视后进,对一介布衣,只要有一技之长,一言之善,都会得到他的赏识。

  陈万青在他弟弟的斗室门楣上写上“海一斋”,取自苏东坡诗“四海一子由”之意。如果别人问,他就解释作“万人如海,一身藏也”。陈万青去世后,他弟弟将此室改为“来因取更结,来生未了因”。

  兄弟俩不畏贫困,刻苦学习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家乡人。当地传说,其苦学精神还深深感动了镇上弄堂的总管菩萨。还有人看见,每当陈万青路过这条小弄时,总管菩萨总会立起来站在一旁,恭恭敬敬地让陈万青走过,为此该弄被后人改名为立总管弄。这条地处崇福横街南端、古老狭长的立总管弄至今还保存完好,成了崇福镇上的文史古迹。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