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汉塘河纤夫

2023-02-19 10:31 作者:姜云青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花船新造水中央,晓发当湖溯汉塘。 听尽钟声十八里,平林小市入新坊。 这是清初嘉兴大学者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之六十四》的诗句。诗中所涉物事,河湖市镇,均在我老家周围方圆十八里之内,或者说,朱彝尊听尽钟声的东西横亘着的十八里汉塘,数百年前就已经

  花船新造水中央,晓发当湖溯汉塘。

  听尽钟声十八里,平林小市入新坊。

  这是清初嘉兴大学者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之六十四》的诗句。诗中所涉物事,河湖市镇,均在我老家周围方圆十八里之内,或者说,朱彝尊“听尽钟声”的东西横亘着的十八里汉塘,数百年前就已经一路繁华热闹的地域,正是我人生中最熟稔不过之地,她浸透了我与这个世界相伴生长的血脉,涵养了我生命绝大部分时间空间最为厚重的根基。

  平湖是我至今依旧魂牵梦绕的外婆城,当湖是我儿时日日惦记的欢乐海洋。往来上海、杭州的大轮船在其间进进出出,汽笛如歌,湖中一墩曾是全平湖城唯一的公园。过去,我与小伙伴们几乎每个星期天都要东行九里跑到湖墩公园,享受绿树成荫,花架绕行。俯看池中大龟静栖水底,仰望南岸报本残塔摇动碧波,细察辛亥革命纪念碑上每一道笔画,心中常常涌起莫名的肃然。

  平湖沿汉塘河(俗称“平湖塘”)西行至新丰小集镇正好十八里。我老家就在这段汉塘河正中九里亭岸北。我们到平湖或新丰去,水陆两路都离不开这宽阔的汉塘河。奇怪的是,那时十八里汉塘,南岸除了不远处与河平行的民国时期修筑的“乍王公路”(乍浦至王江泾),几乎没有一座石桥可供沿河通行,倒是偶尔能望见两三个碉堡虎踞岸边草丛之中,那应该是抗战前修筑的国防工事。而北岸,十多条流入汉塘河的支流,在其与汉塘河交汇处,均建有一座弓背石桥,伸展其两翼长短不一的河堰,将汉塘河岸紧紧连成一线。这十多座如今已不复存在的朴实而简陋的石桥,似一串珍珠永远保存在我的心间。

  这些石桥有不少是清朝末年重修过,历经百年风雨,原本仍稳稳地卧在那里。而我们塘北人在20世纪80年代末之前,祖祖辈辈年年月月就是沿着汉塘河,上上下下这一座座功德无量的石桥,在平湖与新丰之间,伴随河中穿梭不断的船只迤逦而行,从孩提时代一直走向垂垂老矣的暮年。

  记忆中,小时候的我蹦蹦跳跳在九里亭向东往平湖去的塘河岸边。跨过九里亭桥向东,过油车港桥,就看得见高高的杨经桥。站上这座沿途最雄伟的石拱桥,平湖城就在眼前了。我们去时冲上杨经桥兴奋地望一会儿即将到达的热闹的大县城,回时爬上杨经桥再留恋地瞅一会儿这刚刚游玩过的热闹的大县城。

  1977年秋季我到新丰中学念高中之后,则常常匆匆步行在九里亭向西往新丰(古名“新坊”,亦称“平林”)小集镇的塘河岸边。从东香花桥开始,过西香花桥就是项前大队的地界,再过去是黄牛桥,黄牛桥西是杨庄大队。而上下高大的木雪家桥,新丰镇上那高高的电瓷厂烟囱就遥遥在望了。再行七八分钟,就到了解放桥畔,桥西便是渔村。渔村紧挨着新丰公社的毛猪行,毛猪行西边是生产部,生产部西边是卫生院、毛竹行、供销社……

  20世纪80年代,我跟随父亲摇着小水泥船去新丰镇上交公粮,卖肉猪,还去买过盖新屋用的钢筋水泥和砖瓦。顺风顺水空船时,父亲掌橹,我摇橹绳,一路橹声欸乃,河岸上的行人一个一个被我们甩在身后。碰上逆风,特别是逆水而行时,倘若船又载重多吃水深,就摇不动了,这九里水路怕是要摇上整整一个时辰也不一定够。这时,我便会在水泥船舱前横隔中央预留的洞穴中,竖插起木扁担,系上早已准备好的长长绳索,跳上岸做纤夫了。父亲在船艄摇橹掌舵,我在岸上猫腰弓背,踩着夸张的步子,一步一步向前迈进。那段生活便在这种挺吃力的状态下变得更加意味深长。

  时代日新月异,汉塘河沿岸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今,花甲之年的我,开始不由自主地捻起记忆的纤绳,溯流而上,打捞过往人生经历中的点点滴滴。

  我多想再做一回,这汉塘河上的纤夫啊。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