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王店镇东米棚下有一个褚家厅,里面曾办过一个东园剧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王店镇东米棚下有一个褚家厅,里面曾办过一个东园剧场。剧场面积很大,除舞台外足有一百多个座位,是当时王店镇上最大的戏剧演出场所。 那时的东园剧场演出繁荣,每个剧团少则来演上三四天,多则演上半个月。经营剧场的老板叫褚善荣,每当一个剧团来演出,他都会请上一位帮手,肩扛着一块上写“某月某日某某剧团来本园演出”招牌在镇上来回走动,边摇铃铛,边做口头宣传,以告示看客知晓。 五十年代中期,王店镇上还没有电灯,剧场里靠两盏汽油灯作为照明工具。每当夜幕降临,褚善荣便给汽油灯加油打气,然后用火柴点亮,顿时,剧场里灯火通明。 每天晚上七时半,东园剧场准时演出,看戏的人事先便已络绎不断地进场,不一会就挤得满满当当。此时便有几位手拎王店篮,里面盛满包好的南瓜子的老太挤进剧场,向看客兜售起来,每包南瓜子三分钱。当销售到差不多时,老板褚善荣便会客气地劝她们离场以免影响大家看戏,卖南瓜子的也很识趣,立马就离开剧场。 那时的我喜欢轧闹猛,每逢寒暑假,总会约上几个小伙伴趁着晚饭后的空当一起去看白戏。因为小孩是免票的,但不许占座位,于是我们就乖乖地在剧场的角落里偷偷地看戏。 一次我和小伙伴们正在看嘉兴越剧团演出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看着看着,便开始不安分地嬉闹起来。老板发现后,立即过来说我们,我们本来也就听不太懂,最后干脆就一窝蜂地从剧场里冲了出来,后来有一段时期就没有再去看白戏了。 五十年代后期,东园剧场和王店的另一家长乐书场合并,成立了王店影剧院,那又是另外一段记忆了。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