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秀洲区王店镇庄安村有个叫官滩里的自然村(亦称官滩漾、官滩浜),清代梅里诗人姚驾鳌有《梅花溪棹歌》一百首,其中一首云:官滩巷口绕箖箊,中有烟霞耆旧居。一水盈盈钟秀气,古今人物两尚书。并注:礼部尚书杜臻告归,赐烟霞耆旧额,居官滩漾,在大彭都,
秀洲区王店镇庄安村有个叫官滩里的自然村(亦称官滩漾、官滩浜),清代梅里诗人姚驾鳌有《梅花溪棹歌》一百首,其中一首云:“官滩巷口绕箖箊,中有烟霞耆旧居。一水盈盈钟秀气,古今人物两尚书。”并注:“礼部尚书杜臻告归,赐‘烟霞耆旧’额,居官滩漾,在大彭都,石晋尚书王逵亦居于此。”这首诗点明了官滩里出的两位尚书,一位是开辟王店镇的王逵,另一位是先后任四部尚书的杜臻。 先说王逵,《梅里志》载,王逵宅在里北九里官滩里。石晋天福至吴越武肃王钱镠时为嘉兴镇遏使,仕至柱国大夫、工部尚书,始构屋梅溪,聚货贸易,因名王店。以上资料说明,王逵是地方上的重要官员,原来居住在官滩里,后因不满官场黑暗,便定居在离官滩里不远的一条河边,广植梅花、聚货贸易,这才有了梅溪、梅里和王店镇这些地名,并代代相传。 再说杜臻,《梅里志》载,杜臻字肇余,号遇徐,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平定台湾。清政府正式开放已禁闭二十余年的海外贸易,并命吏部侍郎杜臻与内阁学士石柱为钦差大臣,巡视粤闽沿海边界。杜臻不辞辛劳,前后历时半年,跋涉三万里。其著作《粤闽巡视纪略》详细记录了澳门的地形地貌、军事设施、方物特产、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及经济贸易等,真实地反映了清前期澳门、葡萄牙与清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成为研究清代澳门史第一份较权威详细的中文资料。康熙二十三年(1684),杜臻升任工部尚书,并先后历任刑部、兵部及礼部尚书,为康熙皇帝颇受信任的近臣。杜臻病故后,康熙御赐“烟霞耆旧”匾并赐祭葬,并在第五次南巡经过嘉兴时,追赐“眷怀旧德”匾。 当地还流传着有关杜臻的两个传说:杜臻小时候家里很穷,有一次他穿着青布衫,随父亲到梅里长生桥东北堍的曹王庙附近挑粪,见一棵桑树上长满了桑果,就爬上去采,庙里的私塾先生看到后就对杜臻父亲讲:他昨夜做了个梦,梦见桑树上盘了一条青龙,你家小孩今后必有出息,要让他念书。杜臻父亲叹气说:家里已揭不开锅了,哪里有钱供他读书呀,私塾先生便免了杜臻的学费。没想到的是,杜臻进出私塾,曹王菩萨都要站起来接送,但杜臻不要他接送,就在曹王菩萨头上放了个鸡蛋,只要他一站起来,鸡蛋就打到脚上碎掉。还有一次杜臻在私塾里抓到一只兔子,先生让他放掉,其实这只兔子是曹王菩萨的化身,一定要杜臻开口他才可以走,于是杜臻让他滚,他这才走了。后来杜臻当官,曹王菩萨托梦请求修缮庙宇,杜臻即差人去办这件事,不想手下听错了,将庙建到了嘉兴南门头,于是有了小曹王、大曹王两座庙。杜臻给王店的曹王庙题了“江南遗爱”匾额。《梅里志》“曹王庙”条中也有“杜宗伯未遇时读书庙中”的记载。 还有一个传说,杜臻告老还乡时,康熙皇帝要嘉奖他,但杜臻只要了一根城东门外的圆木,运回老家后做了房屋的正梁。后来杜臻去世,子孙不善经营使得家道败落,只得将这座老宅拆了卖钱。可是雇来的木匠费了好大劲都没能将这根正梁锯断。有位老者感慨地对杜家子孙说:你家老爷为官清正,这是他的正气绕在这根梁上,不可以用来换钱啊!杜家子孙感到十分惭愧,便将拆掉一半的祖屋重新修好了。 一个小小的自然村能出两位尚书,真的很不容易。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