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在查阅《归氏槜李世系》时,看到桐乡钟彝所作之序,有云:彝固归氏甥也,知之最悉,乐为之序,以见厚德之所致云。得知这位钟彝居然是归氏外甥,于是便产生了些许的兴趣,期待能从此人身上查找到与归氏家族有关的蛛丝马迹,以便更多地挖掘嘉兴归氏资料。
最近在查阅《归氏槜李世系》时,看到桐乡钟彝所作之序,有云:“彝固归氏甥也,知之最悉,乐为之序,以见厚德之所致云。”得知这位钟彝居然是归氏外甥,于是便产生了些许的兴趣,期待能从此人身上查找到与归氏家族有关的蛛丝马迹,以便更多地挖掘嘉兴归氏资料。 有意思的是,在查找钟彝资料时,发现清代顺康年间在桐乡与平湖各有一位钟彝,他们各自所属的县志对此都有所记载。更有意思的是,这两位钟彝存在着几处相同点:都是举人,都是文人,都有著述,而且都活到了高寿。 按年代顺序先谈谈桐乡的钟彝。他原名元圭,字紫锡,号彤庵,《桐溪诗述》卷四称其“一字彤庵”,濮院镇人。清顺治三年(1646)举人,曾任陕西凤翔府(今凤翔县)推官,著有《则鸣集》八卷(清胡琢《乾隆濮镇纪闻》卷二《人物·乡达》)。 乔晓军编著的《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补遗二编》称其“工诗,精绘事”。只不过钟彝的画作不可多见,其诗作存世极少,宋咸熙编纂的《桐溪诗述》卷四录有一首他的六言绝句《题画》:“罨画溪头唤渡,铜官山下寻僧。水榭汀桥曲曲,风林云磴层层。”此诗应作于江苏宜兴,全国虽有多处名为铜官山者,但与罨画溪同在一地的只此一座。《两浙輶轩录补遗》卷一亦录有他的一首《憩福寿禅林》,不再赘述。 这位钟彝家世不明,《乾隆濮镇纪闻》卷二《人物·乡达》记其有弟钟超,字子飞。清顺治五年(1648)由拔贡中顺天中式,任山东濮州(原治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旧城镇)太守。桐乡的钟彝在中举后的六十六年仍然健在,《光绪桐乡县志》卷三《建置上·城池》记康熙五十一年(1712),“知县鲁城倡捐修筑女墙垛口雉堞及四门城楼,司其事者,绅士邹大绶、钟彝、汪用谦……”由此可见至康熙末年,桐乡的钟彝尚在人间,其年龄得有八九十岁了。 次年,亦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平湖的钟彝得中顺天举人,可见这两位钟彝曾经生活在同一个时期,至于他们是否彼此结识或者知晓彼此的存在,目前已无法考证了。 平湖钟彝字尚殷,一字尚彝,号萝村。《光绪平湖县志》卷十六《人物·列传二》云其“授湖广黄安县知县。以宽治民,不轻试鞭扑,绝苞苴(贿赂),剔奸蠹”“生平学问渊博,文不加点,著述甚富”。这位钟彝官途不畅,《平湖经籍志》卷十五载其任职年余后,“以不善事上官,被劾落。谢事日,守藏吏窃库银去,遂以亏帑为后吏所持,羁留楚省三年,家产一空。乾隆初元(1736),蒙恩释归,授徒二十余年,贫不自给,晏如也。”年八十余卒。这位钟彝还是一位热心肠的人,曾为一些节妇写有小传,如太学生张承烈妻姚氏、潘永清妻杨氏等等。 原本这两位或许素未谋面的钟彝井水不犯河水,却因为一百多年后修纂的《光绪平湖县志》卷二十三《经籍》错误地将桐乡钟彝的《则鸣集》八卷归入了平湖钟彝名下而发生了关联。 同样修于光绪年间的《桐乡县志》卷十九《艺文志》记“《则鸣集》八卷,钟彝撰”,而《光绪平湖县志》卷二十三《经籍》则在“夷白斋诗集”条内有“《续诗系》有《则鸣集》八卷”,言之凿凿,内容出自同为平湖人的胡昌基所编纂的《续槜李诗系》。经查阅,果然在该诗歌总集第十三卷中发现了误会之处,平湖钟彝名下只记其有《则鸣集》八卷,其他作品皆无。《续槜李诗系》录有数诗,如《过裴晋公墓》《舟过大别山》《胡邦衡先生祠》《李邺侯故居》,其《舟过大别山》如下:“当年禹迹肇分荆,大别临江即擅名。地肺直通云萝泽,山形斜抱汉阳城。烟笼绝顶迷苔径,浪打盘陀响石声。惆怅未能穷胜概,东风一棹木兰经。” 好在同为平湖人的陆惟鍌在其编写的《平湖经籍志》中纠正了这一谬误,卷十五记钟彝有《古今语录》四卷(佚)、《萝村杂识》四卷、《宾实丛书》十六卷、《耳鉴》三卷、《夷白斋诗集》十卷、《诗林故实》,《光绪平湖县志》卷十六《人物·列传二》记其尚有《粤西漫游集》三卷,另有《昔昔吟》一百首(未梓),《则鸣集》被排除在外,如此便将张冠李戴的情况厘清了。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