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湖区大桥镇的由桥村历史悠久。当地流传着一个轿追稻的民间故事,很有激励人的意义。 话说清朝雍正年间,由桥村有个青年农民叫王阿根。王阿根家有高堂父母,娶了个妻子何来娣,还有一个五岁儿子。家里虽有几亩薄田,可要维持全家人的生活,还是很吃力。阿根
南湖区大桥镇的由桥村历史悠久。当地流传着一个“轿追稻”的民间故事,很有激励人的意义。 话说清朝雍正年间,由桥村有个青年农民叫王阿根。王阿根家有高堂父母,娶了个妻子何来娣,还有一个五岁儿子。家里虽有几亩薄田,可要维持全家人的生活,还是很吃力。阿根凭着自己虎背熊腰、膀大腰圆,身强力壮体力好,经常被大户人家农忙时节请去打短工,这样一家吃用开销尚还可以。 阿根尤其为人叫绝的是,农活做得既快又好。不管是耕田、耘田,还是插秧、割稻,附近一带没有一个比得上他。耕起田来,人家用的是牛,还直喊吃力。但阿根家雇不起耕牛,就自己肩膀套上犁纤绳当起了“牛”,来娣在后扶着犁,田是耕得深浅划一、整整齐齐,路过的人都叫好,称阿根是个好“田把式”。 大伏天抢收抢种是江南农村最苦的活。常言道“好汉不挣六月钿”,然而水稻作物就是需要火辣辣的大太阳暴晒,这样有利于生长。由桥有句话,“做天难做四月天,秧要热头(太阳)麻要雨。”也就是稻秧插下去,需要大太阳好好晒几天。 一个大伏天下午,天气特别热,有三十七八摄氏度吧。阿根来到东家田里准备插秧。这家大户人家的田就在由桥庙边。由桥庙南面有座建于清康熙年间的石板桥,是村里经常积德行善的大户“由善人”自己掏出银两,再就是他一家一家跑去募款重新修起来的。村民叫这桥为由桥。以后,村民自发在由桥边建起了由桥庙,里面供奉着“由善人”的神像,以纪念这位积德行善人。 雇佣阿根干农活的东家也是个善人,每次对来他家打短工的蛮客气。因为这天是插秧第一天,当地叫“开秧门”。东家在中午请阿根和几个短工好好吃了一顿。餐桌上有鲞鱼、咸肉、霉菜肉,还每人吃一只鸡蛋。主人说:“今朝大家吃好点,种田有想头,插秧讨彩头,来日大丰收。” 插秧了,阿根身穿露出臂膀的土布衫,长长的辫子盘在头颈,挽起脚管弯着腰,闷着头一门心思插秧。明清时期,江南农村插秧一般为“四棵头”,就是一行秧苗四棵。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渐兴起“六棵头”。阿根插秧速度极快,不一会儿,几垄田就插完了。青青的稻秧随风点头笑,好像在夸奖阿根的种田手艺好。 临近日下三竿的辰光,两个轿夫抬着一顶轿子,嘎吱嘎吱从东面往西而来。轿子里坐的是嘉兴高知县的夫人李氏。李氏娘家在新丰,这天下午,她从娘家回城到县衙门的家里。李氏看到轿夫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心中不忍,就叫轿夫在由桥庙前的大树下停下歇歇脚。 李氏边用香巾擦汗,边踱到稻田边看风景。她看到田畈里躬腰插秧的阿根插秧速度介快,十分惊奇。喜欢寻求刺激的李氏于是对田里的阿根说:“你插秧的速度介快,可以和我的轿子比一比不?”阿根满不在乎地说:“可以啊,可以比试一下!” 阿根马上倒退到田垄头,将稻秧一丛丛按插种距离依次放在田垄上。李氏又坐进轿子。两个正在休息的轿夫也来了劲,前后抬起轿杠。由桥庙许多香客和附近的村民听说阿根插秧要和轿子比速度,纷纷围拢到田塍边,嘻嘻哈哈看热闹。“插秧怎能比得过轿子,从来没有听说过!”“阿根肯定比不过轿子!”言谈中,好像阿根的败局已定。 “比赛开始!”村上的一位老人大声喊道。这厢边,轿夫抬起轿子快步往前冲;那厢边,阿根飞快地后退插秧,头也不抬一下。“嚓嚓嚓”,四棵稻秧一行行栽种田间,速度快得让人眼花缭乱。结果,到了另一头田垄,阿根竟超过了轿子!李氏下得轿来,不由分说就赏给了阿根二两银子,嘴上还不住地说:“轿也追不上稻,厉害!” 李氏回到家里,将今天亲身经历的“轿追不上稻”讲给高知县听。高知县将信将疑:“天底下会有这种事?”于是,他马上叫衙役通知由桥里正,县官明朝就要亲自验证阿根“轿追不上稻”的奇事。 第二天,高知县坐着轿子到由桥,亲自体验了轿子和阿根插秧比速度。果然,高知县的轿子又输给了阿根。这时高知县彻底信服了。 再说,雍正皇帝对农事挺上心,每年春季都要去“鞭牛开耕”。这一年,雍正皇帝想出了举办一个全国种田比赛。嘉兴高知县毫不犹豫地保举王阿根参加比赛。结果,在京城举行的比赛中,阿根拔得头筹,获得“种田状元”称号。皇帝敕封给阿根“种田状元”牌匾,还赏给他一千两银子,并想给阿根封个农事八品官。可阿根坚决不肯为官,只收下了一千两赏银。 阿根种田获状元的消息在大桥一带不胫而走,邻里乡亲都说,“阿根真厉害,种田也能做状元!”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