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嗥城,原名吴御越城,高一丈三尺,周围二里二百二十三步。在今天海盐县南门桥南三百米处,是春秋时,吴越两国相互争夺的一座军事重镇。 自公元前510年至前475年,吴越两国的争战历时了三十五年。话说当中有一年,吴王夫差为了夺回吴御越城,亲自率领五千大
马嗥城,原名“吴御越城”,高一丈三尺,周围二里二百二十三步。在今天海盐县南门桥南三百米处,是春秋时,吴越两国相互争夺的一座军事重镇。 自公元前510年至前475年,吴越两国的争战历时了三十五年。话说当中有一年,吴王夫差为了夺回吴御越城,亲自率领五千大军,浩浩荡荡地前来海盐讨伐越国。遥见吴御越城的城头上,越军重兵把守,戒备森严。 当吴军进入海盐城外的海边时,突然天气大变,乌云密布、狂风呼啸,一场超级大风来袭,吹得车翻人倒,有骑士直接从马背上摔下来受伤了。两军还未开战已马失前蹄,这使准备攻城的吴军将士惊恐万状,一下子乱了阵脚。其实,这种威力巨大的狂风,就是今天十级以上超强台风。但是,吴军上下都认为这突如其来的狂风是不祥之兆,心理压力巨大。这天晚上,夫差偏偏又做了个梦。梦见军营中井水四溢,接着天上出现扫帚星,大批越军横扫吴军。 古代的吴越地区,人们迷信巫术,还盛行骨卜、甲卜、鸡卜、蛇卜和占梦。吴国的相国伍子胥正好会巫术,能解梦。于是第二天一早,吴王紧急召见伍子胥说,“相国,天要亡吴,天要亡吴啊!如何是好?”接着讲述昨晚的怪梦,认为是天助越军,他准备收兵撤军。伍子胥却镇定自若地回答,“大王此梦为吉兆,应庆贺才对。”夫差不解,伍子胥接着说,“大王,两军交战,水是最需要的军需,井水四溢,说明吴军军需充足。吴国在北方主水,水能制火,天上刮北风,天助吴军。梦见彗星,是预兆吴军会像扫帚一样横扫敌军。”一席话说得夫差如醍醐灌顶,精神振奋。 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身经百战的伍子胥自知形势有所不妙,但他首先稳住吴王担惊受怕的心灵,让他坚定信心。另一方面,伍子胥利用多年征战的经验和按孙子兵法来排兵布阵,及时调整作战方案。他集结军队,号召士兵们鼓足勇气,齐心去打胜仗。 第一场开战,吴军士兵在伍子胥的指挥下,采用多种武器攻城,云梯、冲车、弓箭接二连三地进攻。有的士兵架起高高的云梯爬上城墙,和越军面对面对打。城墙上越军射下雨点一样的箭,吴军士兵倒下一批,冲上一批;有的士兵推着冲车对着坚固的城门,找准机会撞击城门;有的士兵拉开弓箭对准城墙上的越兵射击,一个、两个,接二连三地倒下;冲击城门的冲车、攀登城墙的云梯,城门外战场上尘土飞扬,杀声震天。 第一回合,吴军一鼓作气冲锋陷阵,打得越军措手不及。经过一天一夜激烈交战,吴军先胜一局。 之后两天,吴越两国在吴御越城打成了胶着状,越军在城内死死坚守着城墙,有高大的城墙作掩护,占据地理优势上风。吴御越城,是当年伍子胥亲自督造的,坚不可摧。伍子胥只怪自己当年把城墙修得太坚固厚重,而且城墙外围还修筑了一条护城河,四座城门越军守得连一只鸟也飞不进去,城头上越军重兵把守,想攻城困难重重。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争战不断。海盐在吴越争战中,几易其主。吴国胜利了,就是吴人了;越国胜利了,就是越人了。如今,这场战争打成拉锯战,对攻城的吴军非常不利。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直接决定战争的胜负输赢。此时,吴军一周未能攻下城,军中已物资缺少,粮食将尽,马料断供,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士兵筋疲力尽,士气不足。伍子胥在军帐内日夜操劳,及时调整作战方案。 守城的越军,早在城中囤足粮食,为战时外敌入侵准备充分。又有城墙作天然屏障,越军守城将军下令,只要守住城门不被撞开,守住城墙不被吴军攀爬上来,就赢了一半战事,再用时间跟吴军耗下去,打成了拉锯战。 这场攻守之战,双方连续作战七天七夜,始终胜败难断。吴越都在以命相搏,拼死厮杀,死伤惨重。不断有士兵流血倒下,攻城的吴军冲上一拨人,被越军用弓箭、石头打下去,压得吴军节节败退,伤亡很大,让攻城之战显得异常惨烈。直到第七天,越军凭借天时、地利的绝对优势战胜了吴军,夫差率吴军只得败归。 这场吴越之战,因战前发生诡异大风,而让吴军人翻马嗥,后人就把“吴御越城”改名“马嗥城”。后来,这里一直是海盐历代以来防海盗、防倭寇、防敌军的海防前线和军事重镇。 晋咸康七年(341),海盐县城齐景乡邑山城(今平湖乍浦),在海贼孙恩的一场兵乱中被焚烧成一片焦土。于是,县城第四次迁移,移至马嗥城,马嗥城由一个海防重镇转变为县城所在地。唐开元五年(717),由于马嗥城太小,海盐县城最后一次迁移,这次是迁往西北三百米处,即今天的武原街道。如今,马嗥城则早已湮没在历史中了。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