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在南湖区余新镇区的幸福路,再走过跨市河的乌桥,桥堍有棵古银杏,人称余贤埭古镇第一树。都说这棵古银杏是武圣关老爷的化身,守护着古镇安宁。 相传在清乾隆初,有位人称缪和尚的僧人,在福星桥南溪上,靠一己之力造几间草棚,建寺庙,名福星庵。后见余贤
走在南湖区余新镇区的幸福路,再走过跨市河的乌桥,桥堍有棵古银杏,人称余贤埭古镇第一树。都说这棵古银杏是武圣关老爷的化身,守护着古镇安宁。 相传在清乾隆初,有位人称缪和尚的僧人,在福星桥南溪上,靠一己之力造几间草棚,建寺庙,名福星庵。后见余贤埭集镇和农村都没有武圣关公的殿堂,便在乾隆九年(1744),恭恭敬敬请了关帝神像,供奉在草棚殿堂,福星庵更名为关帝庙,还重新整理庭院,植树种竹,在殿前院中,专门种了两棵银杏树。 更名关帝庙后,香火鼎盛,镇上百姓和四乡八邻纷纷前来祭祀,祀求武圣保佑百姓平安生活。后来因香火不慎,草棚失火而毁。镇上居民纷纷参与募捐,在草棚原址上,沿市河修整河埠,建造山门,重建关帝庙五开间大殿,供奉关帝老爷。清嘉庆元年(1796),重新又修建关帝庙,请清代文人吴展成题写“天日人心”的关帝庙大殿殿额,还题书两柱抱柱对联,分别为:“义勇冠三军,浩气塞乎天地;汉贼不两立,平生志在春秋。”当年走进大殿,庄严肃穆,关帝老爷威武端坐,一手捋长须,一手执《春秋》,左侧有周仓牵着赤兔马,右侧是关平手执偃月刀,令人肃然起敬。关帝庙除大殿外,还有两庑两阁,往西两旁建造厢房,大殿前的两棵银杏就围在天井中。 新中国成立后,关帝庙和武圣、大刀周仓的塑像还在,香火依旧,关帝生辰和清明时节相当热闹,大殿前银杏树在抗日战争中被烧毁一棵,孤独的古树旁有石马,马旁竖大刀,后来关帝庙逐渐破败。1958年,关帝庙关帝神像被拆除,大殿和银杏树仍在。那时在关帝庙南面,还有建于清代的余贤埭张氏家族忠孝贞节牌坊,四柱三楹,坐东朝西,中间两柱之西侧有石狮一对。石牌坊高五米左右,宽约四米,毁于“文革”。现存石狮一对藏于余新镇中心小学校园内。 20世纪60年代,在关帝庙原址改建公社畜牧场,后来改为种畜场,越办越好,但这棵银杏树生长萎缩,春来叶不旺,秋到叶早落。公社领导在视察时发现,马上指示畜牧场要保护古银杏树。场长在请教农业和园林专家后,查找到古树不旺的原因,制订了保护古树方法,采取偏移建房墙址等措施,银杏树渐渐康复。后来畜牧场虽然几经扩建,创办生猪屠宰场,古银杏树都得到很好保护,如今这棵高二十米、胸围一米左右、胸径三十二厘米的银杏树依旧枝繁叶盛、树冠如盖。 关公信仰,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种十分独特的现象。汉人崇拜关圣大帝的习俗,其影响遍及海内外,持续千余年,直到今天。旧时,人们对关帝的崇拜几乎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称关帝为“武圣人”。一座关帝圣殿,就是一方水土民俗民风的展示。如今,二百七十九年过去了,这棵银杏树仍然忠诚地守护在关帝庙旧址,英姿勃勃,给人无限的“忠义”想象和希望。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