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富孙(1764-1844),字既汸,一字芗汲,清浙江嘉兴人。学有原本,与伯兄李超孙、从弟李遇孙有后三李之目。长游四方,就正于卢文弨、钱大昕、王昶、孙星衍等名家。阮元抚浙,李富孙肄业诂经精舍,遂湛深经术,尤好读《易》。嘉庆六年(1801)拔贡生。著有《
李富孙(1764-1844),字既汸,一字芗汲,清浙江嘉兴人。学有原本,与伯兄李超孙、从弟李遇孙有“后三李”之目。长游四方,就正于卢文弨、钱大昕、王昶、孙星衍等名家。阮元抚浙,李富孙肄业诂经精舍,遂湛深经术,尤好读《易》。嘉庆六年(1801)拔贡生。著有《李氏易解剩义》三卷并附《校异》二卷、《七经异文释》五十卷、《说文辨字正俗》八卷、《梅里志》十六卷、《曝书亭词注》七卷、《校经庼文稿》十八卷等。道光十四年(1834),主石门传贻书院。其《校经叟自订年谱》中记载:“七十一岁,主石门传贻书院,正月既望到杭,以《杨园先生年谱》表传。” 闵希濂,字逸云,乌程举人,同治四年(1865)任石门县(县治在桐乡市崇福镇,今县废)教谕,兼任传贻书院山长。光绪十一年(1885)乙酉科浙江乡试举人(王宝铨的《齿录》把闵希濂记为归安人)。 高学治(1814-1894),字叔荃、荃甫,号高五、宰平、葺庵,仁和举人高凤台之子。附贡生,斋堂名为石墨楼、块苏斋。同治六年(1867)任石门教谕、传贻书院山长。光绪年间官至台州府教授,书法家。在诂经精舍任教期间,他是章太炎的老师。有顺治甲午原刊本《存雅堂遗稿》十三卷。 马捷先,字端如。余姚人,副贡生。光绪元年(1875)任石门训导,兼任传贻书院山长。王宝铨的《齿录》有记载。 谭逢仕,字癖云,石门县玉溪(今桐乡石门镇)人,同治四年(1865),参加乙丑科补行辛酉科并壬戌恩科浙江乡试,中举人。其身材不逮常人,性刚直豪爽,辩论不稍屈,人望而生畏。工诗赋,能文章,又善古文,修纂光绪《石门县志》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余丽元任石门知县时,聘其为传贻书院山长,衡文课士,悉秉至公,造就后进甚众。居石门县城内西水门河下。卒年六十三,士林惜之。遗稿骈体多于诗文,均未褒录,几乎散失殆尽。 毛琅(1835-?),字伯傲,号溪芷,浙江鄞县人。同治四年(1865)乙丑科补行辛酉科并壬戌恩科,浙江乡试举人。光绪年间任石门教谕、传贻书院山长。毛琅长于诗文,时人誉为甬上才子,工书法,笔致娟秀隽雅,室名蜀红吟馆。著有《蜀江吟馆诗文草》。 汪福椿,字松坪,岁贡生,世居崇德横街。学问渊博,严气正性,见者知为有道之士。能文章,挺拔屼峍,不傍樊篱。而志行高洁,不随心所欲。县令刘毓森聘其任传贻书院山长,多士感奋,以节操自励,士风为之丕变。 朱廷燮(1856-?),字理臣,号联甫,一号莲夫,晚号道峰逸叟。湖州府归安练市镇荃埠乡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同治十二年癸酉科(1873)举人,例授文林郎,选授石门县教谕,兼任传贻书院山长。后任湖州府中学堂首任监督。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