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湖区新丰镇汉塘街西首,旧时有座古墓,百姓都叫它为鲁肃坟。这个坟规模蛮大,有三十余亩面积,坟顶与农田的高度相差十米左右。在郁郁葱葱的草木间,零零星星地生长着各种药草,乡民们常到此采挖,一年四季,坟头飘逸着淡淡的药草香。坟的西南角有口池塘,
南湖区新丰镇汉塘街西首,旧时有座古墓,百姓都叫它为鲁肃坟。这个坟规模蛮大,有三十余亩面积,坟顶与农田的高度相差十米左右。在郁郁葱葱的草木间,零零星星地生长着各种药草,乡民们常到此采挖,一年四季,坟头飘逸着淡淡的药草香。坟的西南角有口池塘,农妇们采到药草后,大多要到池塘洗一下,顺便也汏汏手,久而久之,池塘里的水也弥漫着一股药草的清香气,人们便习称池塘为洗药源。 传说北宋真宗天禧年间,鲁肃的三十代孙鲁宗道,家住平湖当湖镇,官拜参知政事,以刚正嫉恶闻名,因其鲁姓是鱼字头,秉性耿直,故被人们起了个“鱼头参政”的外号。这位鱼头参政对祖上很是崇敬,每年清明节要到鲁肃坟上来扫墓。他看到那些头兜蓝印花巾的农妇,一手拎着小竹篮,一手捏着小剪刀,穿踏在无路的草木丛间寻寻觅觅,挖取她们所需的药草,且在挖到后会小心翼翼地到池塘去洗一洗,然后将药草放进篮里,双手在藏青色的小围身布褴上擦一擦,脸上漾起自信的笑容。鲁宗道触景生情,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年的《洗药源》诗篇,“采得千年药,临流净洗藏。至今源里水,犹带旧时香。”鲁宗道是位大名人,经他这么一宣传,鲁肃坟、洗药源的名声就更加响亮起来。说来也真神奇,自此后鲁肃坟的药草竟越长越多。晴好天气,坟头还不时冒出缕缕青烟,百姓看到青烟,皆视为祥瑞,采药的人便越来越多,方圆也越来越广,慢慢地扩大到平湖、新篁、胥山等地。 宋元明清的时候,已无法知道有多少人到鲁肃坟采过药草,也不知道究竟治好过多少病人。从民间传说中得知,清代雍正间,新丰镇沈氏属名门望族,沈宗道、沈宗宇兄弟俩在1732年同榜中举,弟弟宗宇出任湖南茶陵知州,阿哥宗道在家侍奉双亲。父亲沈仁昌是嘉兴府名乡贤,慈母朱氏在晚年患上了哮喘症,遍请嘉兴、平湖名中医,未见好转。后来沈宗宇想到了鲁肃坟上的药草,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试一试,让夫人偕同大嫂王氏(宗道妻)一起到坟头去挖药草。大嫂本是农家女,小时常到坟头玩耍,故也识得一些药草。妯娌俩来到鲁肃坟,大嫂很快就看到了三花药草张开笑脸在迎候她俩,那四叶药草也在翩翩起舞,她俩顺顺当当地采来了几味药草,让婆婆服用。看来是鲁肃公公大显灵威,不到两个月,朱老太太的病情奇迹般好转了。乾隆七年(1742),沈宗宇回家省亲,看到慈母面色红润,神彩奕奕,哮喘已彻底治愈,便兴奋地写下《鲁公药草》诗,“采得三花不畏寒,又因四叶是灵丹。鲁公药草救慈母,夜半床前话语欢。”为了感谢鲁肃的在天之灵,弟兄俩出资重构了墓顶的鲁肃亭,并在亭内还塑了鲁肃神像。从此沈氏后裔代代到鲁肃亭神像前凭吊。道光十五年(1835),候选训导沈铭彝照常又前来,并撰了《拜横江将军墓》诗,“重到斯邱六十年,白头再访亦因缘。剪桑陌上人如织,布谷堤边柳似烟。千古功名惟报国,三分事业敢贪天。英灵造福无穷尽,拜谒将军泪怆然。”在赞颂鲁肃生前为吴三分天下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感谢和缅怀将军英灵仍造福着百姓,记述了他的虔诚之心。新丰人对鲁肃的纪念绵绵不断,有关坟头药草灵验的小故事也越传越神。 咸丰十年(1860),新丰镇遭受战乱,长达四五年之久。鲁肃坟经战马踩踏,药草被啃吃殆尽。又过了一个甲子,坟头上草木再次旺盛起来,再现出农夫、农妇牧羊采药的情景。一日,平林义塾老先生徐赋枚也携着刀具采挖药草,还作诗一首记之曰,“牛羊游牧各成群,茂草葱葱鲁肃坟。吾亦前来觅芝术,轻携玉斧共云斤。” 直到1949年初,鲁肃坟封土尚保存完好,至1958年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乡间坟墩大多被犁为良田,鲁肃坟也仅存部分残体。2008年春夏,嘉兴市南湖区实施余云公路建设工程,施工中线路穿过鲁肃坟,残体便全部覆压于路基之下。今天,鲁肃坟不见了,新丰镇在镇中心的鸭游岛上开辟了一座鲁肃公园。公园占地二十八亩,三面环水,曲径回绕,树木葱茏,花草遍园,细心的人们依然能闻到夹杂在花间的药草的幽幽清香。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