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木参天,藤蔓环绕,山石嶙峋,溪流潺潺。两位老者卓然而立,举止洒脱,气度不凡。画中人物即是被誉为南朱北王的朱彝尊和王士祯。这幅罕见的《竹垞先生渔洋先生合像》,是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应乾隆年间诗人董元度所邀而作。 朱彝尊与王士祯均是康熙年间的杰
古木参天,藤蔓环绕,山石嶙峋,溪流潺潺。两位老者卓然而立,举止洒脱,气度不凡。画中人物即是被誉为“南朱北王”的朱彝尊和王士祯。这幅罕见的《竹垞先生渔洋先生合像》,是“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应乾隆年间诗人董元度所邀而作。 朱彝尊与王士祯均是康熙年间的杰出诗人。朱彝尊号竹垞,是浙江嘉兴人,学识渊博,通经史,擅诗词古文,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并以布衣授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参与纂修《明史》;王士祯是山东新城(今桓台)人,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出任扬州推官,后升礼部主事,官至刑部尚书。两人以卓越的诗歌才华统领着清初诗坛,被时人赞为“南朱北王”。 董元度字曲江,别号寄庐,山东平原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曾入翰林院,历任江西定远知县、山东东昌府教授等,擅诗文,著有《旧雨草堂集》。乾隆三十八年(1773),为了表达对朱彝尊和王士祯两位先生的崇敬与膜拜,特请罗聘创作了这幅南朱北王合像。在这幅画中,两位老者伫立在两棵参天古松下,右边的朱彝尊手捻长须,身体侧向右,与左边的人遥相呼应。而左边的王士祯则面露微笑地注视着他的老朋友。两人均身穿长衫,头戴斗笠,脚蹬布鞋,显得精神饱满,气宇轩昂。用参天古松来烘托诗坛泰斗,这种借物喻人的表达手法,使得整幅画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罗聘字遯夫,号两峰,曾拜金农为师学画,是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扬州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 在画的左边空白处,罗聘有题词:“竹垞先生、渔洋山人合像,乾隆三十八年岁在癸巳四月二十日,曲江先生属扬州罗聘拜写,时在东昌府署拜石听松之轩。”并钤朱文“两峰”私印。这里的“曲江先生”为董元度字,“两峰”是罗聘号。在合像图的四周,尚有胡德琳、邓汝功、施养浩、董元度、韩汤衡、耿锡观、薛宁廷、盛百二、杨士林、朱栋等多家名人题跋,使其画在艺术价值之外,更兼具文献与历史价值。这幅经典的人物肖像画现收藏在大英博物馆。 据笔者所知,乾隆四十七年(1782),罗聘还应翁方纲之邀,创作过一幅《西河竹垞两先生像》,即毛奇龄与朱彝尊的合像。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