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嘉兴辛亥革命七烈士之一的敖嘉熊,有个胞妹,名叫敖淑英,小时家住嘉兴柴场湾(今解放路170号)。 淑英生于1886年,比哥哥嘉熊小12岁,同父异母。她小时家境尚可,念了几年乡塾,在女孩中算是断文识字之人。她很懂事,看到兄长终日忙碌,知道忙的都是大事,
嘉兴辛亥革命七烈士之一的敖嘉熊,有个胞妹,名叫敖淑英,小时家住嘉兴柴场湾(今解放路170号)。 淑英生于1886年,比哥哥嘉熊小12岁,同父异母。她小时家境尚可,念了几年乡塾,在女孩中算是断文识字之人。她很懂事,看到兄长终日忙碌,知道忙的都是大事,便不去打扰。为了安全,哥哥有时让她在墙院门口守候,不让陌生人随意闯入。 在淑英10岁那年,敖嘉熊已是嘉兴会党领袖。一个秋天的清晨,有位绍兴来的阿姨要与哥哥会面。只见她身穿黑洋缎长衫,外套黑洋缎背心,头盘洋式发髻,仪表英武潇洒。两人谈了一整天,多次提到争取男女平权,要废除缠小足等陋习,淑英听后觉得句句在理。后来才知道这位阿姨就是大名鼎鼎的鉴湖女侠秋瑾,是辛亥革命的杰出代表。淑英曾对儿子方怀时说: 我与秋瑾阿姨虽仅见过一面,然她的音容笑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说她是妇女解放的领路人,所以我十分敬佩她,也愿意追随这样的人投身革命工作。 在哥哥的扶持下,淑英读完嘉兴女子中学,毕业后回到家里。因母亲已经离世,被继母当作女仆对待,眼看没有前途,她想起秋瑾阿姨的教导,女子应努力寻求自身解放,她要另找出路。 正在此时,嘉兴人许景澄被慈禧杀害,消息传来,全城震惊,许多活跃分子避祸乡间。敖嘉熊也带着胞妹与妻子搬到新丰镇周氏燕诒堂,淑英好似逃出牢笼。敖嘉熊在燕诒堂与方於笥、周良才等一起商讨国事,在机缘巧合中,敖淑英结识了方於笥。两人日久生情,便由兄长牵线促成姻缘。方於笥比淑英大9岁,虽是位富家子,然平易近人,浓眉隆准,双眼皮,一表人才,淑英是个小商家女,还差点沦为奴仆,单眼皮,小眼睛,相貌平平,但两人思想倾向有共同之处,才能结成革命伴侣。 敖嘉熊、方於笥常到竹林启蒙书塾进行革命演讲,淑英跟随听讲,还不时在学员中帮助解释。宣统元年(1909),方於笥到嘉兴府学堂(嘉兴一中前身)任教。翌年七月,方於笥任嘉兴府学堂监督(即校长),与计宗型等在校内组织学生军,实行军事训练,当时,他们在女生中提倡剪发辫,淑英带头剪了发,穿梭在女学生中间,一面宣讲革命道理,一面以自身形象影响学生。 在辛亥革命高潮中,方於笥策划光复嘉兴,敖淑英全力支持丈夫的行动。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七日,嘉兴宣告光复,成立军政分府,方於笥就任嘉兴军政分府第一任都督,接着被推选为嘉兴军政分府民政长(相当于知县)。作为知县夫人的敖淑英,依然保持着朴素的装束,平时省吃俭用,积极资助公益事业。据她的儿子方怀时回忆录记载: 我母亲十分聪慧,且有决断。凡事均能分析而且远见。父亲如遇重大事情,常商询母亲意见。 敖淑英既是位辅助丈夫的贤妻,也是位育子有方的良母。她对子女教育颇严,要求“认真读书,正直做人”,在生活上不许有“少爷小姐”派头,不准浪费一粒米,不准丢弃一件旧衣。对没有吃完的饭或粥,下一餐炖一炖再吃;衣服穿破了,就把他们孩提时小衣服拆开来进行缝补,还命女儿自己缝补。在学习上抓得很紧,即使放假在家,仍照表操课,一小时练写字,每隔几天写作文,都有规定。 她将女儿方圣平培养成清华大学教授,还成为一名收藏家。儿子方朝钧,学名怀时,1952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升为教授,1978年成为研究院院士。敖淑英对兄长敖嘉熊的儿子敖洪德也关怀备至、循循善诱。兄长遭清廷暗杀,英年早逝,嫂子郁郁寡欢,精神不振,淑英就挑起教育侄子的重任。听说洪德在校就餐时挑食,就耐心告知挑食不利健康,鼓励他多吃粗粮。有一次发现侄子“顺手牵羊”拿了学校公物,立即进行严厉责罚,要他向老师送上检讨保证书。从此侄子杜绝恶习,再也不敢做贪小的坏事。敖洪德最终也考上北京大学,成为一名文字学家,参与修订和完善“四角号码”词典,对汉字研究作出很大贡献。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